种树未必能治沙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3年第04期 作者: 蒋高明 

标签: 观点地理   气候地理   

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出现了一个很响亮的口号:“向沙漠进军”。当时的国人豪情满怀,挥动铁锹开始了征服沙漠的壮举。然而,50年过去了,除了少数治理成功的样板(花费了大量金钱建立的治理模式)外,似乎沙漠的力量远比人类想象的强大,土地沙化速度不但没有得到遏制,相反却出现了加速的趋势。为此,近年来国家又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对沙地、草地生态进行治理。据调查主要采取三大措施:种树、飞播、打井舍饲。我认为除了第3项是主动的措施外,其余两项相对大量的投资来讲收效却很小。

关于种树问题,已经是个争论很久的话题。20世纪60年代著名地理学家黄秉维院士就非常形象地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树比喻成“抽水机”,因此他不主张在草地上大量种树(编者按:可参见黄秉维院士在《地理知识》1981年第一期上发表的“确切的估计森林的作用”一文)。目前的实际情况也的确令人担忧。在北京或在中国的随便一个大城市,只要问一下市民,沙尘暴发生了该怎么治理?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建议多种树,甚至会慷慨解囊给以资助。但是,种树要因地制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树实际上是在和大自然唱对台戏。因为在平均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的地区,天然分布的是草原或灌丛,树木生长所需的雨量和有效积温不能满足的话就很难成活,即使活了,也只能长成“小老头树”。如果我们硬要大面积种树,势必会加重土壤的干旱。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力十分强烈,一般是降水量的7-10倍以上,如没有草本层的有效覆盖,将会造成更严重的干旱。而树木的生态耗水远大于灌木和草本,因此,植树造林会加重旱情。我们经常看到草原地区人工林下,少草本层或无草本层就是这个原因。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