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变化静悄悄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3年第11期 作者: 朱克川 

标签: 观点地理   文化地理   朝鲜   

在过去的近10年间,国际传媒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过朝鲜的经济状况,多数报道说那里的情况非常糟糕,百姓生活贫困潦倒,有的甚至揣测朝鲜经济将会崩溃。去年夏天,外界又集中报道了朝鲜进行大幅度经济改革的消息,给人们的印象是,朝鲜从此要大举实行改革开放了。事实上,过分悲观和过分乐观的情况都没有出现。在过去的10余年里,朝鲜确实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但不像西方某些媒体宣扬的那样严重。其实,朝鲜调整经济的政策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实施,但他们是小心谨慎地摸索前进,从来没有提过要“改革开放”。他们目前仍在不断地对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困难依然存在,但社会基本稳定,部分领域的生产形势在出现一些逐渐好转的苗头。同几年前相比,那里的社会意识和百姓生活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大同江畔的垂钓者
纵贯平壤市区的大同江是朝鲜内陆的第一大河流。它发源于北部山区的狼林山脉,沿妙香山南麓流经平壤平原,在西部沿海的南浦市附近流入黄海。黄昏或清晨,喜好垂钓的市民散布于大同江畔,给这个清洁、漂亮的城市,又增添了一些宁静、安闲的生活气息。
北青郡文化合作农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朝鲜在农村推广企业化管理,合作农场的农民像工人一样领取工资。农民的住宅和学校等公共设施也是农场统一修建的,大多数农民都迁进了规划整齐、错落有序的新村。从整体上看,朝鲜农村当时比中国农村显得要“现代化”一些。位于咸镜南道的北青郡以盛产苹果著称,朝鲜电影《摘苹果的时候》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曾走过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要想了解朝鲜为什么历经磨难却能长期坚挺,需要回顾一下我们这个山水相连的邻邦在过去几十年里走过了什么样的路程。

1948年建立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一开始就仿照前苏联的模式,确立了向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前进的方向,此后走过的路和50年代的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新中国农村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和高级农业合作社时,朝鲜农村成立了“农业协同组合”;中国搞“大跃进”运动时,朝鲜开展了“千里马”大进军;中国以乡为单位成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时,朝鲜以里(相当于乡)为单位成立了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合作农场”。总的说来,那时朝鲜的农业经济公有化进程更加深入、彻底。他们没有遭遇前苏联的“逼债”,也没有发生连年的“自然灾害”,所以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比中国人要安定一些。他们的合作农场既是严密的社会组织,也是秩序井然的生产组织。每个合作农场下属的作业班(相当于中国当年的生产队),都有干净整齐的会议室和学习室。农民们在农场作业班的组织下,参加了扫除文盲、普及文化、学习劳动党的方针政策和农业技术知识的活动。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大批农民摘掉了文盲的帽子,许多青年人拥有了关于土壤、农药、种子、电力、水利、农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些农民又因为他们获得的技术资格而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劳动分工和较优厚的报酬。后来,各合作农场都建起了设备完好的中小学和托儿所。在山区采访期间,最引人注目的漂亮房子,要么是合作农场的会议室,要么是农场的中小学校。70年代,朝鲜又以郡(县)为单位,成立了经营委员会,对农业实行企业化管理,目标是把农民逐渐变成农业工人,使农业经济进一步走向全民所有制。

责任编辑 / 李雪梅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