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姆石窟
终于找到了藏区腹地佛教造像样式来源的关键证据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2年第08期 作者: 谢继胜 

标签: 考古地理   石窟   

羌姆石窟鲜为人知,因为它位于西藏南部距离珠峰只有百公里左右的偏远荒凉之地。但本文作者谢继胜和摄影师赵春江,却通过他们的文字和图片告诉我们:千年之前,这里并不荒凉,它曾经是“于阗样式”向西藏腹地寺院传播的重要一环。

这位牧羊女正赶着一群岗巴羊从羌姆石窟前走过。1968年以前,给曲上游的雪山堰塞湖和冰湖的湖岸没有坍塌的时候,羌姆村的全部人家都住在羌姆石窟里,牛羊等牲畜也关在专为牲畜开凿的大型石窟里。定结县和岗巴县一带出产的“岗巴羊”,是西藏最为驰名的羊,这群羊中,既有岗巴绵羊,也有岗巴山羊。摄影/谢继胜
羌姆石窟的发现,在考古界、藏传佛教界等学术界的价值非常大,但大多数洞窟保存不够完好是不能回避的现实。在众多洞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壁画,尤其是金刚界曼陀罗石窟里,处于五方佛及众菩萨的背龛之间的大量供养人壁画。壁画里的供养人成组出现,多为主仆,且均着“吐蕃装”,佩带弓箭或者长刀。这种戎装打扮的供养人形象,在西藏早期的佛教壁画中十分少见,但在夏鲁寺初建时期的壁画中可以看到。这是判断羌姆石窟开凿于11世纪的重要证据。

卫藏腹地佛教人物造型的独特风格,不可能空降而来

9世纪末,藏传佛教在朗达玛赞普执政时期(公元841—846年),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灭佛事件:佛教僧侣皆被从寺院驱逐出去,并强迫还俗,甚至被逼迫去狩猎或当屠夫,不从命者全遭杀戮。所有寺院和佛殿都遭封闭,大昭寺、小昭寺和桑耶寺等著名寺院最先陷入劫难,大昭寺甚至成为屠宰场,佛像和佛教经典也都遭到大规模的毁坏。朗达玛的灭佛事件,在藏传佛教史上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后来史家以朗达玛赞普灭佛事件为界,将藏传佛教通史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断代史,即“前弘期”和“后弘期”。由于朗达玛赞普灭佛事件,导致西藏佛教经历了百余年的沉寂期,所以“后弘期”大约是从11世纪中叶开始的。

羌姆石窟的位置图

以拉萨为中心,包括西藏南部的山南地区,这片位于西藏腹地的地带被称为“卫藏”。这一地区不仅是西藏,也是藏区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日喀则北部、那曲西部广阔的藏西地区,被叫做阿里地区。阿里地区北界昆仑山,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毗邻,南界喜马拉雅山与尼泊尔、印度及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接壤;西藏北部,也就是藏北,是指安多地区。藏北和昆仑山北麓的新疆于田、和田与甘肃的敦煌相距较近,因此在西藏佛教的后弘期,藏北成为弘法者进出西藏的必经之路。

责任编辑 / 周晓红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