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的静与变
中缅通道的历史与现实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5年第10期 作者: 王知为 

标签: 工业地理   历史地理   

缅甸,曾经长期与世隔绝,近年来正打开国门,以全新的姿态面对世界。如同处女地一般的缅甸吸引了许多大国的目光,加之缅甸地理位置重要,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印度的“东望”战略都把缅甸视为重要节点国家,日本也努力增加在缅甸的存在感。如何同一个“日新月异”而又“左右逢源”的缅甸打交道,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中缅油气管道穿越崇山峻岭跨越澜沧江
图中河流是云南省大理、保山交界处的澜沧江。
水流湍急的澜沧江穿过横断山脉南段的滇西纵谷地带,这里河谷深切,呈“V”字形,地势极为险峻,建造桥梁的施工难度很大。而已经建成的中缅油气管道和正在修建中的大瑞铁路(计划中的中缅铁路的一段)就从这里跨越澜沧江。图中有两座已经建好的跨江大桥,中缅油气管道通过远景处的橘黄色大桥跨越澜沧江。山坡上正在开山施工的就是大瑞铁路跨澜沧江大桥桥墩的桥基。摄影/石明

如果说毛淡棉是缅甸平静与衰落的写照,那么仰光毫无疑问是新时期缅甸变革与发展的橱窗

在关于缅甸题材的诸多文学作品中,英国诗人吉卜林经过毛淡棉时写下的短诗《去曼德勒的路上》无疑最负盛名,诗中写道:“去曼德勒的路上,有阳光、棕榈树和叮当作响的风铃……”就如同这首诗所描写的那样,西方视野中的缅甸也因此被定格成了一个充满东方浪漫情调的世外桃源。一个多世纪过去了,缅甸独立也已60多年,但当我漫步在黄昏时分的毛淡棉城时,眼前的风光却与吉卜林当年所见并无二致。阳光从椰子树间轻轻滑入宽阔的萨尔温江。粉红色的余晖中,袅娜的少女不时从身旁摇曳而过,头顶着一篮篮鲜艳的水果,重负之下,身姿却和她们的笑声一样轻盈。微风拂过金色的佛塔,塔顶的风铃沙沙作响,和远处沙弥稚嫩的诵经声汇聚在一起,平添出几分宗教的肃穆。一切宁静如昨,似乎这个地方早已被时间遗忘。

不过,被时间遗忘的后果却不仅是留存下一幅浪漫的风情画,更意味着在平静中默默地衰微。毛淡棉曾经无限繁华,它的兴与衰,也是整个近现代缅甸历史的缩影。毛淡棉地处缅甸南部的孟邦,位于萨尔温江的入海口,是天然的避风良港。英国人最初把它设为下缅甸的首府,在这里修建海港,发展贸易,渔村很快发展成了东南亚的商业重镇。整个殖民时期,毛淡棉都是缅甸造船业的中心和繁忙的商港,一边源源不断地把大米和柚木输往大英帝国的心脏,一边欣然地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各国商人。看着毛淡棉今天的城市景观,几乎无法想象出它当年繁荣的样子。城市疲倦而苍老,街旁多是两层高的旧屋。墙面斑驳,既是岁月的痕迹,也写满了贫穷的无力。和大部分缅甸城市一样,汽车还没有普及,中国产的二手摩托仍然是最主要交通工具,肆意地奔跑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恍惚之间,我仿佛正置身于中国某个欠发达的县城。唯有城中尚存的几座古老教堂,还能勉强标识出那段久远的殖民记忆。

责任编辑 / 刘建  图片编辑 / 吴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