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系黄河 在黄河畔找寻中国文明的主干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7年第10期

标签: 水文地理   基础地理   

黄土、黄河,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这种说法,是一种民族主义情绪的体现还是真实的历史呢?关于夏商周三代之前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我们有一套古史传说体系,但这个体系,已经被“疑古派”敲打得支离破碎。中国的考古学者们,在古史模糊之处、已发现的最早文字记录之前,用艰苦卓绝的考古工作,为我们找到了大量人手可触、目力可及的考古文化证据,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用他们的智慧,一点点地为我们描绘着一部精彩的史前史。这个版块,就是用最新的考古材料、最权威的专家解读,为我们溯源中国文明萌芽生发的线索,事实证明,中国文明的主干,深深地扎在了黄土中、黄河畔。
石雕人头(或人面)在石峁遗址众多文物中独树一帜,从目前发现来看,约有三四十件,均系本地砂岩雕刻而成,运用圆雕、浮雕、阴刻、减地等手法,眼、鼻、嘴、颧骨、脸庞,甚至胡须都清晰可辨。以发掘出土者观察,石雕面容似有男、女及孩童之别,多发现于石砌墙体的倒塌堆积中,原应嵌筑于墙面上,其功能和性质可能与埋藏于石峁城墙之内的玉器类同,代表着石峁先民祈望城墙永固、禳灾避邪的精神追求。

 考古人说:这么多卜骨为何扔在这里?

2017年9月,100余件卜骨集中出土于皇城台东北角上部墙顶上,卜骨本体多已破碎,摆放杂乱无序,一派由顶部向下“随意弃置”的状态,极易使人联想到皇城台顶部4000年前发生过的一次大型占卜活动或皇城台顶部的一座“特殊建筑”。与其他地点卜骨的零散出土相比,这一发现,似乎隐寓着皇城台在石峁城址中的特殊地位。

 考古人说:这是“龙”吗?

2002年春,在二里头遗址宫殿区的一座贵族墓中出土了一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绿松石龙形器和铜铃放置于墓主人骨架之上。全器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细小绿松石片组合而成,绿松石原来应是粘嵌在木、革之类有机物上。绿松石“龙”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整器长约70厘米。

这一至少由两种动物形象组合而成,精工造就、不见于自然界的灵物,当然会诱发出人们关于“龙”的丰富联想。有学者认为这应是一个在红漆木板上粘嵌绿松石片而形成的“龙牌”,应系宗庙管理人员在祭祀场合使用的仪仗器具。日本学者把它直接称为“龙杖”或“龙形杖”,一种特殊的权杖。有学者则认为这是早期的旌旗,其上装饰升龙的形象。以死者生前所用旌旗履盖于尸体之上,应是早期旌旗制度的反映。《诗经》中记述周王祭祀于宗庙,有“龙旗阳阳,和铃央央”的场景描写,与该墓中龙牌和铜铃共存的情况,颇为契合。墓主人应是供职于王朝的巫师,其所佩龙旌具有引领亡灵升天的宗教意义。

责任编辑 / 刘晶  图片编辑 / 吴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