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里的“桃花源”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1年第10期 作者: 朱千华 

标签: 地质地理   基础地理   

“桃花源”是陶渊明为我们描绘的一个理想世界,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不过,根据陶渊明的描述,桃花源所处的地理环境可能是真实存在的,那很像是一种喀斯特地貌景观。219国道正好经过我国喀斯特地貌的集中分布区:滇东南和桂西南,这里的一些小村庄,堪称现实版的桃花源。

长期生活在南方喀斯特山区,我一直把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地理环境视为一种与漓江山水、路南石林、天坑溶洞等并列的喀斯特地貌,一种有趣的地质景观。我想,桃花源地理环境应具备3个基本特征:第一,要有可供进入的山洞或狭窄通道;第二,相对偏远或封闭的环境,有土地可供耕种,有水可供生活;第三,有屋舍和怡然自乐的村民。

陶渊明在他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记》中这样描述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不能不说,这描述的很像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小村庄。
摄影/梁集祥

我国西南部以滇、桂、黔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区,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广泛,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很容易形成桃花源那种“从口入,豁然开朗”的地貌。其中有的村庄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十分形似,如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坝美村,那是个典型的喀斯特桃花源,需船载以入,穿过溶洞,方能进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村庄。另外有一些峰丛地貌中的村落,如果从一条崎岖的山间小道进入村庄,也会令人产生“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感觉。

责任编辑 / 付薇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