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淮河 人文与自然界线的神奇叠置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4年第01期 作者: 施淮安 

标签: 地质地理   基础地理   

提到秦岭—淮河一线,人们自然会想到这是我国划分南方与北方的一条重要分界线。然而,什么是南北?南北是怎么划分的?每个国家都有南北分界线吗?南北分界线是一个历史文化问题,还是一个地理科学问题?本文作者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环环相扣,引人思考。最终发现:在中国,划分南北的历史文化的“线”和地理科学的“线”,竟然与秦岭—淮河一线高度重合。这是我国南北分界线的神奇之处。
河北岸支流多且长,南岸支流少且短,呈羽状不对称分布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境内的桐柏山,干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约1000公里。上游流经山区、丘陵等地,河道比降大,中下游地区基本为平原,河道比降小,整个水系呈扇形羽状不对称分布。淮河地处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上,淮河以南属亚热带,以北为暖温带,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渐减少,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600—7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尤其是在每年的6、7月份,江淮地区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通常可以持续一两个月;加上历史上黄河多次夺淮入海,将淮河中下游地区塑造成了地势平坦开阔的大平原,淮河中下游长达600多公里的距离,落差仅为22米。特殊的水系、气候、地形等条件使得淮河流域在历史上洪涝灾害频发,有“十年九涝”之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整治淮河,人们在淮河流域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基本实现了淮河安澜,目前这里成为了我国各大江大河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由于淮河流域人口稠密,水资源需求量大,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引江济淮工程应运而生。这一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将长江水引入淮河,实现跨流域调水,以满足淮河流域城乡生产生活用水以及发展江淮航运的强烈需求。

张相文“秦岭—淮河一线为中国的南北分界线”这个发现备受推崇

中国有一条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线。这是写进教科书中的知识,几乎家喻户晓。但人们往往只知道这个结论,却对其来龙去脉、最新研究进展及幕后的故事等知之甚少。我曾经对这件事做过一番调查,不仅找到了谁最先提出这个判断,并在当事人的孙子和重孙的陪同下访问过当事人在北京的故居,还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一间库房里,查看了被捐赠给人大图书馆的当事人的4万多册藏书。在那些藏书中,终于找到了那句话。于是“秦岭—淮河线为中国的南北分界线”,这个说法是谁首次提出的这桩“悬案”,终于水落石出。

那是15年前的2009年10月,为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00周年,中国地理学会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共同发起了评选“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的活动。其中“秦岭—淮河一线为中国的南北分界线”这个发现作为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中的一条,备受推崇,有三个提案单位的提案中都提出这一条,这三个提案单位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十人提案组、北京大学九人提案组和北京师范大学两人提案组。最后,这个发现成为入选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的30项发现中的第一名:1908年,张相文首次提出“秦岭—淮河线为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一位读者朋友向我提供了这样一条线索:早在1903年,张相文就在他编著的《蒙学中国地理教科书》中最早提出了“秦岭—淮河线”。这是他通过研究和查阅大量文献后得出的结论,看到他发来的“证据”,我感到欣喜并深以为然。由此,张相文提出“秦岭—淮河线”的时间,又向前推进了5年。

责任编辑 / 张琪  图片编辑 / 李成林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