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短吻针鼹,遇到危险时竖起一身棘刺,变身“海胆”。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勇士号”上的火炮,比19世纪初拿破仑时期的更大更重,还能发射爆炸弹(开花弹),但多数仍是传统的前装滑膛炮。
蒸汽时代的海怪 漫谈近代史上的“铁甲舰”
大食蚁兽会用利爪扒开蚁巢,再用长舌头将蚂蚁或白蚁粘住,送入口中。
兽中怪杰
水羚
体积很大,身上有腺体会发出臭味—当地人说不好吃。
肯尼亚角羚谷 散记
马来穿山甲正用充满黏液的长舌头,舔食树干上的白蚁。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台湾阿里山的高山森林,是黑长尾雉的主要栖息地之一。
黑长尾雉 隐居宝岛高山中
意大利“恩里克·丹多洛”号铁甲舰,1882年建成,彻底取消了风帆,舰体中部配有4门450毫米巨炮。但该炮因射速太慢,并不实用。
蒸汽时代的海怪 漫谈近代史上的“铁甲舰”
遇到危险时,穿山甲会蜷成一团,用“鳞甲”包住柔软的腹部。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越王州句矛
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的“越王州句矛”。通长28.8厘米,做工极其精良。越王州句,为勾践曾孙,在位期间越国再度强盛起来。
大器晚成,利甲天下 春秋战国前后的吴越青铜矛
沟齿游蚁(一种行军蚁)的大个子兵蚁(上)和普通工蚁(下)。对于凶悍的行军蚁,或是其他一些毒性较强的蚂蚁,大食蚁兽一般都尽量不碰。
兽中怪杰
1905年5月27日的对马海战中,日本舰队以逸待劳,在对马海峡阻击跨越半个地球前往海参崴的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取得大胜。图为老迈的俄国“纳瓦林号”铁甲舰(右),被更强大的日本战列舰(左)击沉。但一年半后英国“无畏号”的竣工,让日俄战争中的所有战列舰、铁甲舰全都彻底过时。
蒸汽时代的海怪 漫谈近代史上的“铁甲舰”
大食蚁兽
体型最大,头尾长近2米,体重30公斤左右。浑身黑白灰配色,鼻吻细长管状,尾巴粗大蓬松,如同扫帚。前后足都有爪,前爪更锋利,可以刨挖蚁穴。走路时将前爪弯向后方,以“握拳”姿势行走。
大食蚁兽分布在中美洲到南美洲中部,多生活在开阔生境中。它们昼夜都很活跃,绝大部分时间在地面觅食,很偶尔的情况下,也会爬上蚁丘,甚至爬树捕捉在树上筑巢的蚁类。
中美小食蚁兽
分布在墨西哥南部到南美洲北部,体长差不多是大食蚁兽一半,体重只有5公斤左右。体色以浅黄为主,但脸和身体中段为黑色,像穿着黑马甲、戴着黑眼罩。
中美小食蚁兽习惯夜间活动,而且主要在树上觅食。它们的尾巴粗壮有力,尾部毛发不像大食蚁兽那样长,能灵活地卷住树干,更适应树上生活。前肢四指,后肢五趾,都具爪,也有能力扒开蚁巢。在地面时的行走方式也和大食蚁兽一样,“握拳”式走路。
南美小食蚁兽
相比“中美”,南美小食蚁兽的分布更靠南,在南美洲中北部都能见到。它的体型比“中美”略大,皮毛色型也更多变,有些种群也穿“黑马甲”,而有些种群的“马甲”颜色变淡,甚至完全没有。区分两者,要看“马甲”之外的底色,“中美”毛色更浅,南美小食蚁兽毛色更深,呈金色或棕色。此外,南美小食蚁兽的耳朵也比“中美”略长一点。
习性与“中美”相仿,也是晚上觅食,更常在树上活动。
侏食蚁兽
四种食蚁兽中,侏食蚁兽体型最小,体长不过40厘米,体重只有200多克。鼻吻也最短,看上去不像其他食蚁兽那么古怪。浑身毛发棕灰,前肢只有两指具爪,另外三指很小或退化不见,所以英文名字又叫“二指食蚁兽”。后肢四趾具爪,一个趾头退化。
侏食蚁兽的分布范围与大食蚁兽差不多,但生活空间不太重叠。它们绝大多数时间都待在树上,极少下到地面。昼伏夜出,靠树上的各种蚂蚁和白蚁为食。
食蚁兽 四兄弟
吃鱼时,鱼头朝里顺着吞,鱼鳍和鱼鳞才不会干扰吞咽。
贼来啦!发动踩水狂奔
和其他大多数雉鸡一样,雌性黑长尾雉的羽色平平无奇,方便隐蔽孵蛋育雏。
黑长尾雉 隐居宝岛高山中
英国第一艘铁甲舰“勇士号”,1861年完工。它满载排水量9284吨,铁壳船体,采用风帆、蒸汽混合动力,航速14节。其舷侧覆有长69米、厚114毫米的熟铁装甲带,配备26门68磅前膛炮、10门110磅后膛炮。作为海军技术上的里程碑,它被列为纪念舰保存至今。注:1节=1海里(1852米)/小时,1磅=0.4536千克
蒸汽时代的海怪 漫谈近代史上的“铁甲舰”
蚁鴷:专吃蚂蚁的鸟
吃虫的鸟儿不少,但对皮硬有毒、叮咬凶猛的蚂蚁,大部分鸟类都敬而远之。啄木鸟的近亲蚁鴷(liè),是个例外。蚁只有2种(蚁和红胸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非洲。它们体长15~20厘米,羽色平平,口中却有食蚁的通用装备——又长又黏的舌头,舌表面还有刺毛。蚁寻到地面或树上的成群蚂蚁,就用长舌黏住,爽快吞食。育幼时,它们会用嘴喙凿开蚁穴,叼走更为肥美的蚁蛹、幼虫去喂养雏鸟。图为这只蚁叼了一嘴蚁蛹回窝,准备喂雏鸟。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美洲之名:亚美利加vs.扶桑
1492年哥伦布率船队登陆美洲,但他误以为到达的是印度。故此长期以来,美洲原住民都被西方称作“印第安人”(Indian,即印度人)。16世纪初,有位名叫亚美利哥的意大利航海家,首次探明美洲其实是一片新大陆——今天美洲的全称“亚美利加”,就来自他的名字。
正式定名前,西方人曾以多种方式称呼美洲大陆:“西印度”、“哥伦比亚”(意为哥伦布之地),还有“扶桑”。扶桑之称源自中国:中国神话中,“扶桑”原指太阳升起处的神树;但到了南北朝,却突然冒出了有关“扶桑国”的记载(《梁书·扶桑传》)。18世纪的欧洲学者研究中国文献,发现其描述的扶桑国,无论地理位置、风土物产,乃至首领称呼和行政制度,都与当时的玛雅、以及后续的阿兹特克文明颇为契合。因此欧洲学界,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人可能很早就抵达了美洲,遂以“扶桑”为美洲之名。
花开满地一万年 美洲原住民总述
白冠长尾雉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是我国特有雉鸡,也是“长尾雉属”当中尾羽最长的。
黑长尾雉 隐居宝岛高山中
毛钩四大类
飞钓用的毛钩,大都是模仿蜉蝣、摇蚊、石蝇、石蛾等水生昆虫——它们是溪流鱼类的主要口粮。大多数飞钓玩家很少买成品毛钩,更喜欢自己动手做毛钩。原料主要为鸟类羽毛、兽类毛皮和人造纤维,把它们绑在渔钩上,使毛保持“展开”状态,就能模拟水生昆虫的不同生命阶段了。根据模仿对象的不同,毛钩可分成干式、湿式、若虫式、饰带式四大类,相应都有各自的钓法和渔获。
飞钓:抛撒“毛料”鱼饵 遥控水中“风筝”
两种小食蚁兽每天有一大半时间在树上活动,偶尔也会下到地面觅食。
食蚁兽 四兄弟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越王石矛
1957年出土于浙江绍兴的越王石矛。全长22厘米,造型尺寸与实用器相当,可能是铸造青铜矛的母范模具。
大器晚成,利甲天下 春秋战国前后的吴越青铜矛
日期:2022/11/15
时间:10:27
地点:北京 玉渊潭公园
贼来啦!发动踩水狂奔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西周晚期的吴越青铜矛,耳穿消失,倒刺也变小变平,尖锋加厚,骹部呈燕尾形。
大器晚成,利甲天下 春秋战国前后的吴越青铜矛
黑长尾雉
体型较大,无白色羽冠,尾羽呈条状,有白色横纹,足趾灰褐色。
黑长尾雉 隐居宝岛高山中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余昧矛
1984年出土于江苏镇江的“余昧矛”,是最具代表性的春秋晚期吴国青铜矛。全长27.4厘米,出土时矛矜杆已朽,矛锋到镦末连线2.17米,属于步战用矛。余昧是被鱼肠剑刺死的吴王僚的父亲。
大器晚成,利甲天下 春秋战国前后的吴越青铜矛
由于栖息地被大量开垦、放牧,大食蚁兽的分布范围逐渐减小。眼神不好的它们,还时常被公路上的汽车撞死。上图为提醒司机注意大食蚁兽的警示路牌。
兽中怪杰
猕猴桃果实的“可食率”很高:
多数品种只需剥掉一层果皮,里面厚实多汁的外层果肉、包裹着细小种子的内层果肉和果心(由雌花子房的中轴胎座发育而来),都能直接入口。有些种类就连外果皮也能吃。
猕猴桃有六种性别?
猕猴桃是功能性雌雄异株植物,雄花既有雌蕊又有雄蕊,雌蕊败育,雄蕊能产生花粉,而雌花同样具备雌蕊和雄蕊,雄蕊败育无活力。需要雌株和雄株结合,才有可能结果。研究发现,猕猴桃还存在广泛的性别变异,至少存在雌株、雄株、中性株、可结果雄株、不完全雌株和雌雄同株6种性别类型,雌雄异株占多数。有时光靠花的形态,无法准确辨别猕猴桃的性别,需要在实验室里检查花粉的活力和子房中胚珠是否发育完全。
猕猴桃 水果新秀潜力股
如今,“除夕”虽然已经变成“中年大叔”,但身体依然强壮,还是喜欢在笼舍内到处溜达。摄影/刘逸夫
土豚嘴里没有门齿、犬齿,上下颌仅各有5对颊齿。这些牙齿呈柱状,内有管状腔,能像老鼠牙一样终生生长。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 电影《英雄》中,刺客长空使用的银枪,其矛头造型就借鉴了“吴王夫差矛”的样式。
大器晚成,利甲天下 春秋战国前后的吴越青铜矛
大食蚁兽的长舌头上布满黏液,猎物一旦被粘住就难以逃脱。
兽中怪杰
求偶期的黑长尾雉暂时放下平时的谨慎,常雌雄成对,出没于林间空地和小路上。
黑长尾雉 隐居宝岛高山中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装甲进化论:越变越薄?
19世纪最后20年,装甲材料进步飞快。早期铁甲舰的熟铁装甲厚达18英寸,到30年后仅用6英寸厚的克虏伯硬化装甲钢,就能实现同等的防御力(注:1英寸=25.4毫米)。但紧随其后,用来对付硬化装甲的“被帽穿甲弹”也投入使用,甲与弹的斗争继续升级。
蒸汽时代的海怪 漫谈近代史上的“铁甲舰”
飞钓的抛竿方法
钓鱼时将渔钩甩出(到预定位置),行话叫“抛竿”。飞钓最常用的方法是“抛投”:先把渔线甩起来,在空中划圆,然后借助离心力将渔钩抛出。这动作看似简单,但要让毛钩落到预定区域,却需要海量经验值。不过即便抛竿落不准,看起来也是十分优雅的,仿佛艺术体操运动员挥舞彩带,故此飞钓这项运动也被称作“水上高尔夫”。
飞钓:抛撒“毛料”鱼饵 遥控水中“风筝”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是影响果肉颜色的主要色素。美味猕猴桃果肉呈翠绿色,是因为叶绿素没有随着成熟度增加而
降解。而另有一些猕猴桃种类,成熟果肉呈现黄、红、橘、紫色,是由于叶绿素降解,导致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颜色不同程度地显露出来。
猕猴桃 水果新秀潜力股
草丛中觅食的黑长尾雉。它们的食性与鸡相似,主要取食地表植物的新叶、嫩芽、花、浆果、草籽等。在繁殖期或寒冬时节,它们还大量“开荤”,用喙或爪拨开地面落叶和腐殖质,啄食土中的蚯蚓、昆虫等小动物。
黑长尾雉 隐居宝岛高山中
大食蚁兽的笼舍结构图。浴霸用于冬季时加温,踏板用来隔绝地面的冷空气,原木用来磨爪子,水池用于戏水和清洁身体。“美美”怀孕时,还会在踏板上放些稻草,既保温又舒服。
我在动物园养奇兽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被毛组
毛花猕猴桃
茸毛丰密、色浅,像小冬瓜,易剥皮,耐贮藏,相比其他种类维生素C含量较高,已有商业栽培品种问世。
猕猴桃 水果新秀潜力股
肯尼亚的埃瓦索恩吉罗河,流经保护区,很多动物会来这里喝水。
肯尼亚角羚谷 散记
一些动物园在饲养大食蚁兽时,会专门做出假的白蚁巢,将饲料糊糊藏在内部,让大食蚁兽用尽量接近野外的方式取食。摄影/刘竞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猕猴桃是多年生藤本植物,种植时需要搭架供其攀援。它的花朵美丽芳香,在古代就被中国人当作观赏植物。20世纪初,植物猎人最初也是将它作为一种花卉引种到国外的。
猕猴桃 水果新秀潜力股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首次铁甲舰对决:汉普顿水道之战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弱势的南方海军为打破北方的海上封锁,改建了一艘木壳蒸汽风帆战舰:去掉桅杆,水上部分改为装甲炮房,甲板也覆上铁甲,命名为“弗吉尼亚号”。它初次出战,就击沉击伤
3艘北军战舰,自身损伤轻微。与此同时,北军新建的“莫尼特号”装甲舰紧急赶来。它吨位不到对手的一半,只装备了一座旋转炮塔。
1862年3月9日,“弗吉尼亚号”和“莫尼特号”在美国东海岸的汉普顿水道,展开了首次铁甲舰对决。经过4个小时厮杀,两舰都无法击穿对方装甲,只得鸣金收兵。其实这两舰都是应急产品,只能在内河和近海航行,并非主流。但两者不同于传统帆船的新颖构型,尤其是“莫尼特号”的旋转炮塔和大口径主炮,
影响了后来的军舰设计。
蒸汽时代的海怪 漫谈近代史上的“铁甲舰”
丛藓:一抹暖红
树林里的地面上,有苔藓(丛藓科)以另一种色彩形式,展示着自己的存在。阳光穿过林隙,照亮丛藓红褐色的孢子体。在它们密集的地方,色彩连成一片,看上去暖意融融。
我的自然月历
斑果组
红茎猕猴桃
果实最小的猕猴桃,单果仅重0.8~1克,食用价值不高,主要用作战略性资源保育。
猕猴桃 水果新秀潜力股
犰狳以受惊吓时“缩成球”的习性著称,其实仅三带犰狳有这本领,其他种类都不行。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英国1876年竣工的“亚历山德拉号”铁甲舰,采用双层中央炮房,大型火炮都放在船体中部的装甲堡内(因此前“船长号”沉没事故,此舰未采用沉重的炮塔,重返这种保守设计)。
蒸汽时代的海怪 漫谈近代史上的“铁甲舰”
△ 葛枣猕猴桃
果实未成熟时有辛辣味,成熟后为橙黄色。不可鲜食,但可酿酒。摄影/朱仁斌
公园绿地中的三叶草(白车轴草)韧性十足,虽不如夏日里鲜亮繁茂,但即便寒冬身披银霜,仍会有少许茎叶泛绿,给遍地的枯黄点缀了些许生机。
我的自然月历
我们在监测球茎刺里的温度,发现里面温度恒定,非常适合蚂蚁居住。
肯尼亚角羚谷 散记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1894年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开炮射击。
它是甲午战争中最强大的军舰,但技术水平已落后于时代。
蒸汽时代的海怪 漫谈近代史上的“铁甲舰”
小巧玲珑的“奇异莓”,是人工栽培的软枣猕猴桃。市场常见的多为绿肉型,果皮果肉软熟后保持绿色。除了绿肉型,还有紫果型软枣猕猴桃,熟了果皮果肉由绿转紫红。
猕猴桃 水果新秀潜力股
大羚羊
大个头,成年体重接近一吨,在丛林里常被误认为是牛。
肯尼亚角羚谷 散记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南美最著名的铁甲舰“瓦斯卡尔号”,排水量仅1130吨,1866年在英国竣工。该舰原在秘鲁海军服役,1879年被智利俘虏后又在智利海军服役20年,后被保留作纪念舰。
蒸汽时代的海怪 漫谈近代史上的“铁甲舰”
松鼠:踏雪觅存粮
欧亚红松鼠不惧寒冷,冬季会照常外出活动。此时的它们,已穿戴上既保暖又防滑的“毛手套、厚袜子”,可以尽情在雪地里潇洒奔走。但积雪盖住了它们的存粮,给觅食带来一些麻烦。如果遇到强劲寒流来袭,它们也会犯懒,多选择宅在窝里酣睡休息。
我的自然月历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英国“雷霆号”铁甲舰,1877年
竣工,标准排水量9188吨,和姐妹舰“蹂躏号”同为第一批不用风帆的大型军舰。它是当时最强的铁甲舰,能在远洋航行,但两座重达406吨的主炮塔(各有2门305毫米主炮,由蒸汽动力驱动),把水面以上的船舷压得仅有2.6米高。
蒸汽时代的海怪 漫谈近代史上的“铁甲舰”
营地窗外,常能见到犬羚大摇大摆晃荡。摄影/Jeffrey King
肯尼亚角羚谷 散记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千奇百怪的铁甲舰
19世纪70年代,俄国黑海舰队造了两艘“圆盘战舰”——“诺夫哥罗德”级铁甲舰。该舰设计用于近海作战,为了在减小吃水的条件下安装279毫米重炮,采用独一无二的圆形舰体。结果它实际航速仅6.5节,航行也很笨拙,是失败之作。
蒸汽时代的海怪 漫谈近代史上的“铁甲舰”
苍鹭:站冰睡觉
冬日里,苍鹭在白天大部分时间都缩着脖子休息,看上去有些萎靡不振。不过,如有鱼游到身边,它们也不会放过这送上门来的福利。傍晚时分,苍鹭才活跃起来,纷纷飞出、落到附近一些不冻水域,捕捉靠近水面的鱼。
苍鹭并不习惯于和人近距离、无遮拦地“坦诚相对”。芦苇丛的消失,会给苍鹭的生活带来一些不便。特别是收割的初始阶段,鹭群四散惊逃,场面极其狼狈。此后没了芦苇墙隔挡,它们白天不得不到距离岸边较远的冰面上歇息。
我的自然月历
随着成长,不再“头角峥嵘”?
在肿头龙类化石发现最多的地方——北美地狱溪组,古生物学家已经发现了四个属:肿头龙、冥河龙、龙王龙和圆头龙。其中2006年定名的龙王龙,全名“霍格沃茨龙王龙”,致敬奇幻作品《哈利·波特》里的魔法学校和神奇巨龙,名噪一时。
对于这么多肿头龙齐聚一堂,古生物学家杰克·霍纳提出一个猜想——龙王龙和冥河龙,都是肿头龙的未成年形态!它们在发育过程中,先是头顶长出夸张的尖刺,然后尖刺逐渐停止生长并脱落,颅骨却变得更高、更厚,而这“三种”肿头龙正好是体型越来越大,头顶尖刺变少、头骨变厚。至今为止,霍纳的理论仍在争议中。
肿头龙 最“头铁”的恐龙
夜幕降临,土豚从洞穴出来觅食。不一会儿,它就把一个蚁丘扒开,大快朵颐。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时间:12月16日 8:28
雪下了一夜,天亮后雪小了些,但没停。北京这种规模的降雪并不多见,我顾不得天空还飘着雪花,赶紧骑车前往熟悉的湖区,去探望雪中的鸭群。
绿头鸭的羽毛防水性极强,用不着刻意避雪。不过阴郁的雪天,可能影响了它们的心情,导致求婚舞会的惯例早场取消。
鸭子们三三两两漂在湖中,偶尔低头找点吃的。有的干脆扭头将嘴插入翅下,在雪中酣睡起来。
我压低身子,用一种类似青蛙趴伏的姿态卧在雪中,静静等待模特游进画面。雪又渐渐大了起来,刚好此时,一只公鸭从我身前经过,期盼已久的“雪景绿头鸭”得手。
我的自然月历
新几内亚岛的长吻针鼹,体重几乎是短吻针鼹的两倍,有更长的喙状吻部和较为稀疏的棘刺。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断头”芦苇荡,水下现“旧城”
11月起,园林工人开始发起河湖湿地近岸植物的大清理行动,历时近一个月。芦苇荡景观逐步退出城市舞台。
岸上的芦苇丛被“剃头”后,直接变身“芦苇坪”,残留的苇秆短茬暴露在光天化日下有些违和。不过在水下,因有附着物的掩饰,短茬的切口看上去不显那么突兀。加上冬季清澈池水的映衬,水下景象已变为“古城遗址”画风,落寞而幽静,少有鱼儿穿梭。
芦苇荡改头换面,也让相关的鸟类群落结构大变样:水鸟退避;而喜欢在矮草生境活动的种类增多。
我的自然月历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莫尼特号”的旋转炮塔,当时被戏称为“奶酪罐”,也确实是个从上到下一齐转动的筒状结构,十分笨重。
蒸汽时代的海怪 漫谈近代史上的“铁甲舰”
雀鹰:巧熟冬猎
冬季,仍有少量雀鹰留居城区。它们分头驻扎在各个公园、甚至居民区的小树林里,每天巧妙避开人流出猎。
雀鹰对城市里的小鸟颇为了解,常会按时守在水坑附近,等它们前来饮水、洗浴时大开杀戒。公园晨练的人群散去时,常有麻雀、斑鸠去捡食他们撒落的食物,雀鹰也会尾随前往,伺机偷袭。
这个时节,林间地面上的落叶已被工人搂耙得所剩无几。行走其间稍加注意,就常能发现雀鹰的杀戮现场:有时是散落的成团羽毛,有时是吃剩半只鸟的残骸。
我的自然月历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1866年利萨海战中,奥匈舰队司令率领旗舰“斐迪南·马克斯大公号”(左),一举撞沉意军最新铁甲舰“意大利国王号”(右)。当时的欧洲铁甲舰仍装备全套风帆,但也可以只用蒸汽动力航行,从而发动精准撞击。
蒸汽时代的海怪 漫谈近代史上的“铁甲舰”
灰喜鹊:组团赴宴
灰喜鹊也是消息灵通的机会主义者。岸边的芦苇刚一割完,它们就组团前来扫荡这片曾经的禁地。大群灰喜鹊在苇茬间溜达,翻找藏匿的虫子、蛹之类的美食,渴了还能就近小酌,好不快活。
我的自然月历
山梨猕猴桃
果小且风味较差,但耐高温、高湿或干旱,可用作育种材料。
猕猴桃 水果新秀潜力股
汤氏瞪羚
身材娇小,善于奔跑。纪录片里常被狮子、猎豹追捕。
肯尼亚角羚谷 散记
倭犰狳是体型最小的犰狳,体长仅10厘米,粉红色的甲胄搭配白色的腹部,神似一块日本寿司。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灰头绿啄木鸟:得享“竹筒饭”
灰头绿啄木鸟实际是半个“地面族”,很喜欢在地上挖虫吃(主要是蚂蚁、蚁卵)。在芦苇丛茂密时,它少有机会尝到芦苇秆中的美味,不过现在机会来了。每天,灰头绿啄木鸟都会花大把时间在“收割过的芦苇田”里蹦跶,用超长的舌头从苇秆切口处伸进去,勾捕藏在里面的虫子。
我的自然月历
短吻针鼹体长45厘米,舌头却可以伸出口外18厘米,探入蚁巢扫荡。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红隼:趁火打劫
芦苇丛被“收割”,让红隼有了额外收获:这里酷似它最喜欢的草地觅食环境,猎场一下子切换到“Easy”模式。它每天频繁光顾湿地周边,时而在空中悬停,时而落在岸边大树上,伺机俯冲下来,捕捉在苇茬间穿行的老鼠,或是前来喝水的小鸟。
我的自然月历
阿兹特克日历石板,雕刻于15世纪中叶,重约24吨,直径3.6米,厚达1.22米。
花开满地一万年 美洲原住民总述
肿头龙的颅顶骨厚达20厘米以上,高高隆起如同一顶头盔。
肿头龙 最“头铁”的恐龙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英国铁甲舰“维多利亚号”,1890年建成。上层建筑轮廓如同邮轮,舰首有一座双联413毫米巨型主炮,加上一对并排烟囱,外形独特。
蒸汽时代的海怪 漫谈近代史上的“铁甲舰”
净果组
狗枣猕猴桃
东北地区常见野果,个头比软枣小,果实香甜清爽,极耐寒。
猕猴桃 水果新秀潜力股
袋食蚁兽形似花鼠,前半段棕红,后半段黑灰,背臀上横贯着白色条纹。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大食蚁兽的上下颌骨细长,但大部分都被外面的皮肉包成一根“吸管”,嘴巴只开了个小口。嘴里的牙齿也已完全退化。
兽中怪杰
作为鬣狗科成员,土狼体型娇小,以白蚁为食。
它们白天在地洞中休息,黄昏后才外出觅食。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冥河龙(或亚成年肿头龙)可能主要栖息在密林环境里,不容易遇上成年霸王龙这样的大型捕食者。
肿头龙 最“头铁”的恐龙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京梨猕猴桃
多分布于云南、贵州、湖南等地,口感酸涩甚至麻口。
猕猴桃 水果新秀潜力股
镰荚金合欢树高可达2米,枝叶松散,上面的那些小黑点便是球茎刺。
肯尼亚角羚谷 散记
大食蚁兽的前肢黑白相间,整体看有些像大熊猫的脑袋。
兽中怪杰
“披毛带甲”一家亲
在中、南美洲,除了食蚁兽,还生活着两类模样古怪的哺乳动物:树懒和犰狳。
树懒跟食蚁兽同属“披毛目”,一身长毛,是吃树叶的素食主义者,整日倒挂在树上。犰狳则与食蚁兽食性相仿,也以蚂蚁等无脊椎动物为食,但因体表具有条带状的骨质甲,所以属于“带甲目”。在分类学家眼中,食蚁兽、树懒和犰狳还拥有更多的共同特征,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它们彼此关系更近,所以将它们归为“贫齿总目”。
叫“贫齿”,是因为食蚁兽的牙齿完全消失,树懒和犰狳则都没有门齿和犬齿,只有颊齿(臼齿和前臼齿的统称),牙齿表面也没有珐琅质,只有牙本质。
贫齿总目动物的腰椎和胸椎后端,还具有附加关节,保留了有胎盘类动物的原始特征。因此,贫齿总目也被称为“异关节总目”。此外,这类动物的代谢率都不高,体温相对较低。
食蚁兽 四兄弟
奥古斯丁性格腼腆,看见相机就不愿跳舞,遗憾没能留下卢希亚族舞蹈的现场。摄影/Jeffrey King
肯尼亚角羚谷 散记
摄影 / Jeffrey King
有推测认为肿头龙的头顶,可能像犀牛一样长着皮肤增生形成的角,只是没作为化石保留下来。但这种推测缺乏可靠证据。
肿头龙 最“头铁”的恐龙
法国晚期铁甲舰“奥什号”,1890年建成,具有当时法国铁甲舰的典型外观——高大建筑、内倾船体和舷侧突出的炮座“耳台”。
蒸汽时代的海怪 漫谈近代史上的“铁甲舰”
铁冬青的植株比冬青高大,园林绿化和庭院之中更常见栽种。
冬青 碧叶红实傲寒冬
像美洲野牛一样正面撞头(图1、2),或是类似长颈鹿一样用脑袋侧面撞击对方身体(图3、4),是人们对肿头龙打斗方式的两种猜想。头骨上的碰撞痕迹证明,可能传统的“正面撞头”猜测更有道理。图1
肿头龙 最“头铁”的恐龙
中文名:大食蚁兽
学名:Myrmecophaga tridactyla
体长:1.8~2.2米(含尾巴)
体重:27~40公斤
分布:南美洲和中美洲
栖息环境:草原、森林、湿地
野外寿命:平均约15年
兽中怪杰
冬青属植物都是雌雄异株,铁冬青开花白色:
雌花花瓣5~6枚,花中部雌蕊明显;
雄花花瓣4~5枚,雄蕊伸出花冠之外。
冬青 碧叶红实傲寒冬
北美的剑角龙(上)和蒙古的平头龙(下)都是典型的肿头龙类。前者就像小号的肿头龙,体长2~3米,头骨厚而隆起;后者体型相仿,头骨也加厚但形状平坦,像戴了一顶鸭舌帽。
肿头龙 最“头铁”的恐龙
镇远舰铁锚,现展出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该舰在甲午战争后被日本掳走,在日本海军服役到1915年,退役拆毁后的铁锚、锚链等遗物在东京展示。抗日战争胜利后,包括铁锚在内的镇远舰遗物,基本都被运送回国。
蒸汽时代的海怪 漫谈近代史上的“铁甲舰”
冬青又名中国冬青,果实在秋季成熟,到冬季也不会掉落。
冬青 碧叶红实傲寒冬
九带犰狳是最标准的犰狳长相:头顶、肩部、臀部各覆一整片硬皮甲,腰身有8~11排条带。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西周晚期的吴越青铜矛,耳穿消失,倒刺也变小变平,尖锋加厚,骹部呈燕尾形。
大器晚成,利甲天下 春秋战国前后的吴越青铜矛
冥河龙遭遇小型肉食恐龙——梳锯齿龙捕食的想象场景。但由于肿头龙类并非兽脚类恐龙,所以更可能没有羽毛。
肿头龙 最“头铁”的恐龙
和大食蚁兽一样,其他三种食蚁兽的宝宝也是在母亲背上长大的。图为侏食蚁兽母子。
食蚁兽 四兄弟
大食蚁兽身体腹面的黑色一直延伸到体侧,边缘还有浅色条纹,正面看就像系了个黑围裙。
兽中怪杰
(左上)马来穿山甲正用充满黏液的长舌头,舔食树干上的白蚁。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吴王夫差矛
1983年湖北出土的“吴王夫差矛”,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全长29.5厘米。其剑形造型特殊,并不是典型的吴矛样式,有点接近于铍。
大器晚成,利甲天下 春秋战国前后的吴越青铜矛
食蚁兽家族的防御姿势特别有趣。两种小食蚁兽会将身体直立,摊开前肢,面向对方,仿佛一座“耶稣像”。侏食蚁兽通常后肢抱住树干,在树上直立起上身,前肢则护在头前,就像拳击手的准备动作。大食蚁兽则是“你走开”的动作:主要用单只手臂挥向对方,完全直立起身体的情况不多见。
食蚁兽 四兄弟
大食蚁兽的利爪除了吃饭用,还可以近身搏斗,但这种姿势很少用。
兽中怪杰
大叶冬青在华中、华东等地可见,叶片比冬青更长,质地厚实。
冬青 碧叶红实傲寒冬
非洲的2种树穿山甲擅长爬树觅食,能用长尾巴牢牢卷住树干,防止从树上掉落。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
宝岛双璧:黑长尾雉vs.蓝鹇
黑长尾雉和蓝鹇,是台湾岛仅有的两种特产雉鸡,两者都十分珍稀,也都是蓝色调。不过稍加分辨,就能看出它们的差异。
图为 蓝鹇
体型较小,有白色羽冠,尾羽呈片状,中间尾羽全白,足趾红色。
黑长尾雉 隐居宝岛高山中
世界各地的食蚁“怪兽” “虫” 高一尺, “兽 ”高一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