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学
存文化于乱世,育人才于世家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3年第12期 作者: 刘书 

标签: 历史拾遗   民族与宗族   

图中的幼童手持毛笔,依照范例,练习书法。这种近年来颇为流行的少儿国学教育,被视作“特长”和“兴趣”加以培养。然而在中国古代,它却被列为家学的“启蒙必修课”,世家子弟多自三四岁便开始勤加练习。作为家族中世代相传的学问,家学不在专精一术,更注重深厚的文化积淀,全面的通识教育以及对于道德品质的培养。

 家学:大师从何而来?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少有一枝独秀,往往一门数杰。诸如汉魏的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西晋的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三兄弟)、宋代的三苏(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明代的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这样一家父子兄弟以学识才情并著于世的佳话,不胜枚举。如此独特的中国式文化现象,都与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密不可分。

什么是“家学”?对此,钱穆先生曾有一段精辟的解读。他认为一个家族对于后世子孙的期冀无外乎“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可见,家学是以家为单位,教授学问,并累代相传,形成的文化传统。

责任编辑 / 杨思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