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仿制着“中国”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3年第01期

标签: 历史拾遗   

地理大发现打通东西,十七、十八世纪,大航海通道让欧亚之间的交流高涨起来。那些贩自中国的商品——东方瓷器、绸缎、漆器、屏风、壁纸、绘画、雕刻纷纷踏上欧洲的土地,进入欧洲上流社会,兴起一时时尚。除了购藏以外,仿制风也刮了起来。欧洲人搜集往日有限的经验,扩建原有的窑厂与作坊,钻研配方、技术革新,不遗余力地模仿中国产品,追逐东方情调。这股模仿的浪潮,不只限于陶瓷:山水画走上欧式橱柜;东方花朵在西方壁纸上盛开;西洋宫里也要布置一间以东方情韵装点的“中国房间”。法国有位才华出众的人,名叫毕芒,他常常在从伦敦到华沙的各个欧洲城市游走。他乐于承接各式各样的委托,为波兰Misnovrie宫画过壁画,为国王设计过中国风格的书房,为葡萄牙公爵夫人设计过中国式亭阁。他提供优美的纹样,也帮人在半成品上添加中国人物形象。许许多多像毕芒一样的艺术家,在那个时代的欧洲如鱼得水,饥渴的市场得到了“安抚”。而这种以“山寨中国”为荣耀的现象,在欧洲竟形成了一种可称之为“中国风设计”的艺术风格。它们与欧洲本土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相融合,形成这些艺术的粗壮支流——“巴洛克中国风”、“洛可可中国风”,统称“中国风设计”。在此,我们盘点一下“中国风设计”的部分遗存,看看当时的欧洲,究竟有多少和怎样的“中国style”。
图为意大利中国风室内装饰壁画,纺织商人正在兜售一匹美丽的中国丝织品。供图/Villa Vallmarana
“中国风”对欧洲艺术设计影响知多少
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的艺术设计者为了追逐“中国风”浪潮,开始对中国外销品进行仿制,或者将各种装饰图案添加到本土产品中,但各个领域产品所受影响程度深浅有别,其中对陶瓷业影响最大,下图可见各领域产品在哪些方面借鉴了中国外销品,以显示其影响程度。
十七、十八世纪中国风艺术品在欧洲的遗存
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国家先后在一些领域展开了“中国风”设计,产生了大量的中国风作品。但由于时尚变迁导致的产品淘汰、战争与革命的破坏,以及岁月的自然侵蚀等,仅有少数保留至今。其中可移动的精品多保存在相关博物馆或私人收藏家手中,较难移动的实物遗存,多采取了原址保护的办法,现集纳如下: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