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食:从产地到餐桌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11期 作者: 关海花 

标签: 文化符号   

享用美味时,你可曾想过眼前的食物来自何方?它们是怎样生长?何人以何种方式种植?又是谁的手在烹饪?其实,以食物为核心有张巨大的网,慢思量,就能体会其中的慢之美、慢之安全——等待阳光雨露的蔬菜、弥漫于厨房的食物本香……几千年来,祖先们便如此慢食。快节奏的今天,或许你也能稍作停顿,用心追寻、体会慢食。
色彩绚烂的南瓜、形状不一,若是要投放市场,估计很难销售。然而,它们却是没被喷洒农药、施过化肥,而慢慢被大自然雕琢而成的美味。摄影/余荣培

10月24日,太阳到达黄经210度,作为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来临。北方的土地,大部分农作物遵循自然规律,停止生长,萝卜和白菜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好吃的时令。

而家住上海崇明岛的农民贾瑞明,这一天,像往常一样不到6点起床,到地里溜达一圈,计划当日农活,然后回家熬粥准备早饭。4年前,他放弃了城市白领生活,如今作为丰地农场的主人,承包土地140多亩,实践自然农法,不施化肥农药,最大程度遵循和依靠自然力耕种粮食。此时,花生、红豆已开始收获,南方秋冬季蔬菜待播,110亩的水稻也将在11月初收割。其中50亩的大米,早已被全国各地的家庭预订。

责任编辑 / 戴莹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