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不败而败”的颜色战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2年第12期 作者: 筱笛 

标签: 文化遗产   

明清之际,西洋色伴随着传教士的足迹而渗入。宫廷里追逐流光溢彩的珐琅器,民间风靡色泽艳丽的外销画。但直到机器声响,现代颜料才冲破中国色最后的防线:“西洋红”代替了“中国红”,“鬼子蓝”淹没了“天大青”......中国色黯淡了,连同那曾经诗意的灵魂,也一并消失在历史的角落中。
被“包围”的国色
杵钵里的胭脂红,鲜妍美丽,却不失温润柔和。这种天然的国画颜料,如今却陷入西方颜料的“包围”之中:钴蓝、柠檬黄、普蓝、草绿……四周的油画颜料色泽浓艳,全部使用现代化学手段制成。把中间的胭脂红衬托得十分落寞。

当“水色”遇到“油色”

1715年,“阅色无数”的中国皇帝康熙,却被西洋色迷了心窍。

责任编辑 / 马赛屏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