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的古代中国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2年第11期 作者: 夏居宪 

标签: 陵墓   文化符号   


在人们固有印象中,古代中国总是灰暗又略带些怀旧的淡黄,然而这只是表象。拂去岁月的尘埃,那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古代中国:刚出土的秦俑上尚有鲜艳色彩,显微镜下宋代缂丝的纹理上是淡淡而优雅的蓝,甚至,看似朴素的十三陵石牌坊也曾经身披喧闹的大红大紫。

五彩的秦俑
摄影师夏居宪的镜头,紧跟着考古发掘者的脚步,在泥土拂开的那一刹那,记录下了秦始皇兵马俑上残留的色彩。他们是绚烂的——粉红的脸庞,褐色的铠甲,红色的甲带,或绿、或红、或紫、或蓝的服装。甚至,上衣的袖口和领口还会精心搭配不同的颜色,比如,绿色长衣会镶朱红色的领子和袖口;红色长衣则镶着粉紫或天蓝色的边。从本页和右页左图中还可以看见兵马俑具有黑色材质、紫色的底子、粉色的脸庞。一项研究表明,兵马俑上的色彩暴露在干燥的空气中15秒其底漆层就会卷曲,4分钟内便会剥落。夏居宪也曾跟踪拍摄过出土后的兵马俑,但每见一次都会黯淡一次,直至变成右页右图那样的黯哑的深灰色。

压箱底的明朝红
撩人心弦的红色里,金背绿腹的龙腾云驾雾,这鲜亮的色彩竟然出自几百年前的旧物——明朝盘金龙红罗女裙。它被叠放在山东孔府的大衣箱中,紧实的衣服压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于是承载着悠悠历史的色彩得以保全。事实上,明朝红色的服饰很罕见,那些从墓葬出土的服饰受环境影响往往残损、褪色。明朝染红的技术略逊于清朝,因此其红色不如后者纯净,略带些灰,但反而更符合现代审美。摄影/郑立山
彩色的十三陵石牌坊
矗立于明帝陵十三陵的神道起点的石牌坊,向来被认为是素朴的。然而,在描绘这个牌坊的一幅古画上,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明代万历年间的《出警图》里,石牌坊实际披红戴绿,乍一看还以为是一座木质彩绘牌坊。是岁月慢慢剥掉了它的彩衣,使其露出了石质本色。但如果细心寻觅,还是能在某些角落里看到些许当年的色彩。摄影/陆岗
织进布帛的色彩
两只头顶淡蓝色的斑鸠,栖息在雪白的梨花枝头,那副安然自得不羡神仙的神态,即使逾越七个多世纪,仍然令人动容。它出自南宋缂丝名家沈子蕃的手笔,从放大的局部来看,细细密密织进布帛鸟头部分的蓝色完好而优雅。要知道,将色彩缂织进布匹并非易事,由于同一种色彩的纬线不贯穿全幅,因此每次只能够根据纹样的轮廓或画面色彩的变化,不断换梭局部回纬织制。遇到图中这样有多种色彩、晕染效果的图案时,不仅需要有对色彩的敏锐捕捉能力,还要经过至少数千次“断纬”才能完成。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秦始皇的铜马车
铜车马是秦始皇为自己打造的死后的骑乘之具,其上的色彩与图案,大概也是他对另一个世界的想象。图为二号车后舆车门内侧的局部纹样,其实车舆内外、车盖上到处都装饰着这样大朵蓝色、绿色、黄色的似云似夔的纹样。在白色底调的衬托下,它们上下翻滚,从容灵活,如行云流水。在铜器上绘制彩色图案是较困难的,特别是铜车马上的复杂图案。秦陵铜车马的彩绘正是吸收借鉴了战国漆器的彩绘方法,采用了在青铜器上直接用矿物颜料绘饰的新工艺,突破了殷商青铜器色彩单调的铸纹和错金银,不仅绚丽,还使图案具有浪漫而优美的浅浮雕效果。

责任编辑 / 戴莹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