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背后的端倪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0年第06期 作者: 刘小和 

标签: 文化遗产   

编者按:中国的文物家底究竟有多少?历时五年且尚未结束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也许可以给出一个答案。但是,这些数字准确而有代表性吗?文物数量颇多的陕西、河南一定是文物大省吗?透过这一个又一个的数字我们又能看到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走访了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刘小和副主任,请他为我们解惑答疑。

特约专家:刘小和 摄影/余荣培

960万平方公里90多万件文物?

《中华遗产》: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几千年的文明史,而这次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总数约90多万,这个数量是多还是少?

这个总量,虽然目前还不能最终确定,但无论登记了多少,90万也好,95万也好,这是按照调查人员的理念和计量方法去登记的,是带有主观色彩的。五千年的文明,不到100万处的总量,不能算多。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们国家文化遗产的密度超不过欧洲的一些小国。但这个很少有人去测算和比较,因为各地把握登记遗产的标准不一致。国际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中国各地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所以说谁多谁少,仅从绝对数字来看,说明不了根本的问题,还要配合其他的相关指标,这个数字才是真正有用的数字。我举个例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文化在不同地域的发展是不一样的,比如周、秦、汉、唐,这是陕西比较辉煌的几段历史时期,陕西大量这类的遗存是必须应该有的。如果你查了半天都是明、清的,那么即便数量再多,也代表不了陕西最重要的历史阶段。唐以后,文化政治中心渐渐东移,比如河南,宋代的东西就应该是主导的地位。到明、清,基本上就在北京、南京还有沿海一些地区。所以说,100万也好,50万也好,最终要看数字的构成,如果这个构成不体现本地的特色,历史上最辉煌时期的文物你没找到,那数量再多,你称文物大省也好,文物大市也好,都是没有意义的。比如北京,如果没有典型的明、清皇家建筑和民居四合院,上海没有近现代这些建筑作为主体支撑,那即便登记的数量再多,在全国也没有地位。众所周知,时间越晚的东西保存越多,经济发达以后,交流机会多了,共性的东西就越多,那价值就低了,因为太多了嘛。有些东西是某地独有的,如果真有代表性,哪怕在普查中就登记了一个,那也是弥足珍贵的。

责任编辑 / 薛立若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