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佛牙”漂流记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5年第06期 作者: 煮酒君 

标签: 文物故事   

在皇宫,它曾经是皇权的象征;而在信众眼里它被认为是佛陀教法传世的见证,是启迪信心的圣物。在两种势力的支配下,一颗佛牙在中国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命运……
19世纪中叶,古印度犍陀罗地区雕刻艺术的考古发现震撼了国际学术界。这些雕刻作品大多制作于公元1世纪至4世纪之间。左页图为犍陀罗风格的佛头雕塑。上图为从犍陀罗国传至中国的“悟空佛牙”。

公元前485年,80高龄的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拘尸那伽城涅槃(虽然其仙去年代多有争议,但今多取公元前485年之说)。佛谢世后,以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化为“舍利”。不曾想,为获得供养佛舍利的权利,古印度竟然爆发了一场战争——史称“八王分舍利”。八国举兵相争,最终达成协议,均分舍利,于本国起塔供养。

佛牙是舍利中的舍利,在佛教信仰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佛祖到底留下多少颗佛牙?其实有多种说法。按照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之说:佛有四牙舍利,一在天帝释处,一在犍陀罗国,一在羯陵伽国,一在阿罗摩邑海龙王宫。

责任编辑 / 李艳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