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交界的“混血儿”
斯特拉斯堡大岛历史中心区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6年第10期 作者: 周剑生 

标签: 遗产风景   

这是法国斯特拉斯堡老城内的一片中世纪风格的街区——“小法兰西”。十六七世纪时,磨房主和鞣革工人聚居于此。街道沿伊尔河蜿蜒前行,河边的民居多由底层拱廊、悬出的楼层以及顶楼三部分构成,内部采用木质构架、梁柱和龙骨,且全部涂成黑褐色,其间用砖石砌筑,表面抹成白色,称为“木筋房”。这是当时日耳曼民族的建筑传统。有趣的是,街区的名字“小法兰西”原本是德国人贬损法国人的话。据说在十七世纪,该地有一家专供梅毒病人疗养的医院。德国人固执的认为这种风流病一定是法国人招惹来的,于是就给这块街区扣上了“小法兰西”的蔑称。

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惨败的法国被迫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割让给德国。都德在小说《最后一课》写到了这一时刻:在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里,法语老师使出全身力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字,其时已经哽咽难言。不过,阿尔萨斯大区并非历来就是法国的领土。如今作为区首府的斯特拉斯堡,甚至连名字都是日耳曼人给起的。

斯特拉斯堡位于德法边界、东西横跨莱茵河的交通要道边上,是名副其实的“通衢之城”。早在2000多年前,罗马人就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名叫“阿让托拉通”的军事营地,用以监视莱茵河交汇处这一战略要点。几个世纪以来,斯特拉斯堡始终是周边多个民族长期争夺的焦点。仅在刚刚过去的一百多年里,这个地区的所属国已经在德、法之间变更过四次了,使它成为别具一格的混血之地。

责任编辑 / 郭婷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