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之治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7年第12期 作者: 黄秀芳 

标签: 中华遗产卷首语   

现代人穿衣,只要经济条件许可,大致是想穿什么穿什么。穿金戴银也好,布裙荆钗也罢,随心所愿。但是在古代,则没有如此自由。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着装大都有规定。比如在明初,因为抑商重农,商人地位不及农民,农民可穿纱、绢和布,而商人只能穿绢和布。冬天百官上朝有暖耳可用,而百姓不许随便戴,戴了就是犯罪。

沈从文先生有皇皇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据他研究,在元代的北方,男女上下衣服款式区别倒是不大,都穿袍,但所用材料却有精粗贵贱之分,差别悬殊。高级别的官服,红彩鲜明织金锦,而小吏与平民,禁止用金、用彩。颜色与花纹,也有规定,大官着纱罗,红紫为上,青绿居中,小吏、百姓,只许用檀褐色。官员毕竟是少数,而百姓众多,于是为了能在许可的范围内用更多的颜色,聪明的染工竟开发出了名目繁多的褐来:诸如砖褐、荆褐、艾褐、银褐、珠子褐、茶褐、麝香褐、枯竹褐、山谷褐、葡萄褐、丁香褐,等等,在元末明初人陶宗仪的《南村缀耕录》卷十一中,罗列的褐色不下20种。可谓褐色大全了。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