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晶宫里剖见 “南海Ⅰ号”沉船的秘密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0年第08期 作者: 奚牧凉 

标签: 文化遗产   

2007年12月28日,当载有“南海Ⅰ号”的5600吨钢沉箱,通过气囊拉移,安全进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主体展厅——“水晶宫”的那一刻,所有为这艘古沉船而悬着的心,终于得到了暂时的平复。接下来,“南海Ⅰ号”要在此开启它的“第二次生命”:作为宋帝国乃至古代中国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交通、商贸的重要实物见证,一分一寸地接受室内考古的发掘。

在清除掉“南海Ⅰ号”沉船上部的淤泥和部分凝结物之后,船体表面轮廓就基本暴露出来。如图所示,此船船型扁肥,艏艉两端受损残缺,舵杆、桅杆、舵楼等断裂散落。从船体结构判断,它属于宋代的“福船”,即一种上宽下窄、首尖尾宽两头翘的尖底海船。
福船拥有先进的“水密隔舱”,厚实的隔舱板将船舱层层隔断,分成一个个互不透水的舱区。在“南海Ⅰ号”上,考古人员就发现了13道横向隔舱,其中第六舱有保存较好的桅座以及厚重的桅面梁。

探寻起点与终点

2013年起,“水晶宫”变身为全球最大最先进的现代化考古实验室:机械运载天车,稳定可控的平行光源矩阵,车间工程管理运作系统,测绘、影像与三维模型数据采集模式……聚集于此,开启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