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
充满谜团的王朝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4年第01期 作者: 杜玉冰 

标签: 历史地理   文化地理   宁夏   

西夏王朝(1038—1227年)曾先与北宋、辽抗衡,后与南宋、金鼎立,最后在连年战争中被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铁骑灭亡。蒙古人灭掉西夏后未曾撰修一部足够分量的专史,致使西夏历史湮没。然而如果撇开西夏,想全面了解11—13世纪的中国历史,定会大打折扣;而在文献资料严重短缺的今天,忽视近30年的西夏考古,西夏历史依旧苍白。当我站在险峻峭拔的贺兰山上俯视耸立在一片空旷、荒芜上的数百个陵塔、墓丘,在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西夏王陵拾起色彩斑斓的瓦砾石屑,一股已经隐没的帝王之风便迎面袭来;那渐被湮没的辉煌而悲壮的西夏历史,也被重新鼓动复活。
3号陵陵台及西碑亭力士碑座
3号陵是西夏诸陵中遗址保存较好的一座,据推测其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陵墓。陵园内最为高达醒目的建筑是一座残高21米、状如窝头的夯土堆,考古学家一般称之为陵台,未毁坏前应为八角七层实心密檐塔。陵台周身的洞眼,有些可能是建筑“悬臂梁”留下的。西碑亭处所立4通人像石座,除最左的为复制品外,其余3件均为出土原件。与唐宋陵墓中常见的龟趺碑座不同的是,西夏王陵碑座为正方体人像石座。人想屈膝跪坐,瞪目咬牙,全身赤裸,两乳下垂,考古人员称之为力士座。力士本为佛国人物。据佛经记载,拘尸那城有力士族,力大可敌千人,佛瘗时,由此辈抬棺椁。

200年间,金代辽治,宋室南迁,而西夏则巍然不动

我第一次来到贺兰山脚下是在少年时代。那是20世纪60年代,学校组织我们到贺兰山下的一所农场学农。劳动之余,同学们相约去山里摘野酸枣。那时山里荒凉得没有人烟,偶尔有几只突然掠过的乌鸦,会把我们吓个机灵。俗话说,望山跑死马。不知走了多长时间,只觉得贺兰山好像是在往后退,离我们越来越远。走着走着,猛抬起头,不知什么时候眼前出现了一个金字塔形的黄土包,土包的周身布满了一圈一圈的黑洞,看上去坚硬却充满沧桑。我仰起头来,土包好像高极了。在回去的路上我心里一直在想,这土包与周围的山丘迥异,肯定是人工建造的。但是谁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修了这个庞然大物,它又是做什么用的呢?这一困惑陪伴我走过少年时光。然而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后来我竟和这些黄土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宏佛塔出土的佛头
宏佛塔位于宁夏贺兰县潘昶乡王澄村南面的一处废寺内,距银川20余公里,始建于西夏晚期(1190-1227年)。1990年修复佛塔时,出土了包括佛头在内的一批珍贵的西夏文物。此佛头面形饱满,犹有唐代遗韵。眼框内镶嵌琉璃眼珠。涂抹在面颊上的泪痕,不知是工匠们的无意之举,还是西夏佛像的固有样式。

第二次来到贺兰山下的时候,我已是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一名学生了。当我面对经常出现在梦中的高大黄土建筑时,它们给我的冲击依旧强烈。我开始细细品读它。原来它并不是一个一个孤零零的建筑,其周围还环绕着方形城墙及高台。那些断壁残垣在风蚀日晒中,显示着一种与时间和沙暴相抗衡的顽韧。这便是那个已消失了近800年的西夏王朝最醒目的标志和遗存——西夏王陵。

责任编辑 / 李雪梅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