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水的战略与哲理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5年第03期 作者: 汪恕诚 

标签: 文化地理   水文地理   

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南水北调中线引水渠,长8公里,是丹江口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各种原因,当时修建的这条引水渠没有起到原本预期的功用,但30多年来为周边的农业灌溉发挥了重要作用。摄影/刘铁军

 

解决中国的调水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离不开工程师和科学家,但光靠工程师和科学家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哲学家、思想家和战略家。因为我们面临的不单单是工程问题,也是一种哲学、思想和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自然会对南水北调有不同的看法。如果站得高、看得远,那南水北调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建立节水型社会才是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难题的关键。这是我们对水利部汪恕诚部长进行专访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当然从这篇专访中还可以看到,中国决策层关于水的理念,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了。
汪恕诚部长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整个华北地区城市的供水都是靠超采地下水获得的

记者(下略):南水北调确实很必需吗?如果不调水,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责任编辑 / 李雪梅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