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迷失
聚焦《三国演义》的地理问题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5年第04期 作者: 沈伯俊 

标签: 历史地理   考古地理   文化地理   

在中国的古典小说里,《三国演义》将文学、历史、地理、军事完美结合得无与伦比。它不仅是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表述当时地理环境的杰作。书中描写的故事行迹,东到江浙,南临湘南,西至甘肃,北抵辽东。在这方面没有任何一部古典小说可以望其项背。但是,书中大量存在的“地理问题”也使得其他名著“望尘莫及”。本文以“智绝”诸葛亮的踪迹为轴,从地理阅读视角解析了《三国演义》中描绘的地理与真实的历史地理以及今日的地理之间的虚实;展现了一千八百年间的自然环境的沧桑变化。
甘肃礼县祁山乡,西汉水冲积而成的河滩,宽阔平坦,像一条望不到尽头的沿河大道。祁山堡在河滩边乌龟似的突兀而起。一千八百年前,这里是通往陇、蜀的交通要道,又是控制南北群山和东西河道的军事要塞。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经甘肃武都直达此地,在祁山堡扎下中军帐。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在此地安营扎寨。公元231年,他第四次北伐,分兵部下攻取祁山,他则率大军直奔天水而去。耳熟能详的“六出祁山”是《三国演义》的创造,历史上诸葛亮与魏国六度作战,只有五次北伐,其中,两次出兵祁山,还有一次则属防御。摄影/魏芳
东汉末十三州政区图

古城襄樊城西的隆中山坡上,有一处“三顾堂”。门前有3棵千年古柏;院内的草庐里有一张古式卧榻,一派静谧。我身处的地方,便是当年刘备、关羽、张飞三顾的“草庐”。此时正是新春时节。古色古香的草庐里,弥漫着高雅脱俗的气息,让我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似乎回到了一千八百年前的汉末建安年间。恍惚之中,“三顾茅庐”的场景在我眼前重现了:卧榻上,诸葛亮睡得正酣;刘备拱手而立,静候阶下;关羽、张飞站在门外,烦躁不安。两个时辰后,诸葛亮才醒来,与刘备畅谈天下大势,留下了享誉千古的“隆中对”……

罗贯中把“三顾茅庐”写得婉曲有致,情韵深长,让读过或者听过《三国演义》的人,到这里都会发思古之幽情。

责任编辑 / 易水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