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改变地球表面
北京的建筑地貌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8年第08期 作者: 萧凌波 

标签: 北京市   城区   观点地理   

今天,当我们走进北京城,除了少量特意保存的水面,我们基本已看不到自然地形,环绕身边的是数不清的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建筑物的高下之分,取代了自然界的陵谷之别,构成新北京的“地形”分异。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勾画出一幅全新的“北京地形图”,在图上,我们可以找到北京的各类“地貌”单元,总结北京的“地形”特点;再进一步,我们可以在北京城“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地形演变”历程中,感受到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有力跳动的脉搏。换一种方式看北京,自是另一番滋味。
北京的“建筑地形图”
这是一张用雷达数据制作的北京建筑地图,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街区房屋的高低起伏。在陆地岩石圈之上,这些建筑又给地表覆盖了新的结构——建筑物层。当我们用“地形”的概念来审视北京的建筑物层时,就会看到四周高、中央低的情景——二环路以内的老城区如同高山环抱的“文化盆地”;环顾四周,主要交通干道两侧大楼林立,如同山间险峻的大峡谷;在长安街与东三环路交会处,几年间国贸三期、CCTV新总部等一批超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使得国贸CBD商圈地带成为了正在抬升的“经济高原”。制图/蔡博峰

北京,在建城之前,其地形的演化源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至建城之后,人类又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自然地形之上覆盖了一层“人工地形”,即各种各样的建筑物。

盆地:城中央没有楼的地段

山脉的隆起,必然伴随着盆地的沉降,这是大自然的法则。同理,当北京四面的高楼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时候,历史最为悠久的二环(即明清城墙)内的老城,却由于政府对老建筑的保护和新建筑“限高令”的实施,不可避免地陷落下去,成为北京城的“中心盆地”。威严地俯视众生、已历近600载的太和殿,现在不过是盆地中央的一座残丘;而围绕着南海、中海、北海、前海、后海、西海这一串珠状水系的老建筑群(包括风景名胜区和以胡同、四合院为特色的居住区),则可比为盆地底部各方来水冲积出来的一片平原,正如四川盆地的中心是成都平原一样。

责任编辑 / 高新宇  图片编辑 / 吴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