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秋色
从喀纳斯到拉萨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0年第11期 作者: 龙仁青 陈漠 

标签: 阿克苏地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阿勒泰市   日喀则市   阿里地区   土壤地理   生物地理   气候地理   花地   农场   林地   

中国西部的秋色并不是从北往南演进的,而是从两边到中间逐步入秋的,西藏和北疆先进入秋天,然后才是南疆。于是,为了寻找中国西部的秋色,《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派出陈漠和龙仁青两位作者,分别从新疆的阿勒泰和西藏的拉萨出发,前往他们共同的目的地——新疆叶城。
叶城:中国核桃之乡
新疆是中国最大的核桃产区,叶城县是新疆最大的核桃产区,年产核桃达5万多吨。核桃树是经济价值较高的干果、油料、木材、药物四用树种。核桃仁含有17%-27%的蛋白质,60%-70%的脂肪,叶城当地的老乡用土法,也能从一斤核桃仁中榨出半斤油来。摄影/朱明俊

阿勒泰—伊犁:从金黄到深紫

阿勒泰:图瓦村的秋色
阿勒泰的图瓦村位于喀纳斯湖南岸2-3公里处的喀纳斯河谷地带,周围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海拔1390米。这里屡屡在各种关于秋色的评选中榜上有名甚至拔得头筹,白桦树叶、青杨树叶在秋风的轻抚下由绿变黄,由黄变红,远远望去,层林尽染。图瓦村居民是自称蒙古族的图瓦人,傍晚时分,木屋中的炊烟袅袅升起,环绕在树梢,弥漫在田野,悠远而宁静。摄影/魏群琪

秋天,成熟果实气味铺满城乡村时,新疆大地呈现出一种如梦似幻的迷醉状态。一眨眼的工夫,从北疆到南疆依次沉入景象万千的绝美秋色之中,透明的空气,灿烂的阳光,斑斓的树叶,醉人的果香,以及广大无边的沙漠和高不可攀的雄伟雪山等,令人心醉神迷,灵魂飘飞。

在新疆这样的大美无边的地方寻觅秋季,必须充分做好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准备。在这块占全国总面积1/6的土地上,有永远也看不完的风情与美景,每到一个地方,你都有可能被妙不可言的景色俘获,每一种俘获了你的景色,都可以带来一场漫无边际的视觉盛宴,并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情形,彻底颠覆以往所有的视觉感受。

在布尔津县城通往喀纳斯的公路上,开旅行车的郭凤军师傅指着路旁金黄透亮的白桦树叶子说:“很多人一看到这么漂亮的叶子就走不动路,就要停车照相。干干净净的树干和叶子,看都能把人看醉呀。”

喀纳斯是深藏于中国新疆布尔津县境内的阿尔泰群山河谷之中的稀世美景,对于忙碌而压抑的都市人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喀纳斯都是令人心驰神往的风景胜地。这里水气旺盛,原始森林密布,798种野生植物不停生长,168种野生动物昼夜穿行,古冰川遗迹和现代冰川密布,河流溪水纵横交错,驼颈湾、卧龙湾、月亮湾、神仙湾、鸭泽湖、喀纳斯湖等逐次展开,让人心旌荡漾,流连忘返。一次,五六位来自北京公路系统的老人一下车,趴在喀纳斯湖边的大树上就痛哭起来。问其何故,这些泪流满面的老人说:“真没想到,这个世界上还真有这样一个美得像神仙的家一样的地方。”你总会在喀纳斯听到关于这个故事的各种版本。

在西天山脚下三面环山的伊犁河谷平原上,今年又是一个薰衣草的丰收年。这里北纬43度49分至43度59分,东经81度25分至81度31分,海拔640—710米,与法国的普罗旺斯、日本的北海道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相似,因而同为世界级薰衣草产地。1964年,驻扎伊犁河谷的兵团农四师军垦战士试种薰衣草,大获成功。目前的种植面积达数万亩,产量占全国的95%以上。这种植物既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关于美好生活的想象空间,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每年收获季节,伊犁河谷的很多田野瞬间变成了紫色薰衣草的海洋。紫色的花瓣和大地,紫色的情感与思想……就连天空和云朵也被映照成了紫色。老人、孩子和情侣们从各地赶来,在淡紫色或深紫色的薰衣草花丛中徜徉、聊天、照相。似乎尘世间的烦恼已全部忘却,每个人拥有的只是紫色到紫色,花朵到花朵,美到美。人们在一种诗意的迷醉中尽享植物的芬芳和季节的秘密。

胡杨林:全国90%的胡杨在新疆
金黄的胡杨林是新疆秋色的标志,胡杨是杨柳科杨属胡杨亚属的一种植物,常生长在沙漠中,它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有很强的生命力,俗话说“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烂”。胡杨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西部的温带暖温带地区,如今,全国胡杨林面积的90%以上都在新疆,而其中的90%又集中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摄影/杨洪

阿克苏:外来的苹果会唱歌

在南疆,目前影响最广、销量最大的水果有两种——库尔勒香梨和阿克苏红富士苹果。令人惊奇的是,这两种植物都有一种非同一般的恋乡情结。

库尔勒香梨皮薄肉细,汁多渣少,被称为“水果王子”。这么好的水果为何未被大范围引种推广呢?我在南疆听到了一句俗语:“香梨不过铁门关。”库尔勒香梨只在库尔勒生机勃勃地生长,具体分布范围大致在以库尔勒市为中心向西向南约250平方公里的孔雀河三角地域里。超过这一地界,或者说出了铁门关,香梨的品质与风味就会大打折扣,就不再是库尔勒香梨了。有人曾试图将香梨移栽到我国华北平原,岂料梨形大变,且皮厚渣多,吃起来酸涩难当,完全失去了水果王子的风采。即使是铁门关东北的和静、焉耆等地离库尔勒仅几十公里的地方,种植的香梨也无法与库尔勒产的香梨相比较。

比库尔勒香梨更具有恋乡情怀的是新疆阿克苏市特产红富士苹果。说起来都有点难以相信:鼎鼎大名的红富士苹果,仅仅只愿意在以阿克苏市为中心的30公里左右的半径内诚挚地生长。主要地域包括阿克苏市依干其乡、温宿县千亩果园、阿克苏地区实验林场、红旗坡农场和兵团农一师部分团场等,总面积约18万亩。其中挂果面积9.5万亩,年产苹果15万吨。

红富士苹果选择这个半径30公里的地方来充分生长和结果,是有自己的特殊理由的。比如,这个地方水土资源优越,日照条件适当,技术力量集中。阿克苏市农技站高级农艺师李新祥说,别看苹果普通,实际上,它是果品中种植技术最复杂、对生存条件要求最严格的植物。日照时间短或日照不强烈苹果就不甜,但日照时间长了,果子又会发黄发红。日照太强烈也不行,会灼伤果肉,假若水分跟不上,更是不行。

单从红富士苹果的含糖量来说,包括陕西、山东在内,很多地方再怎么费劲,最高的含糖量也只有14%,而阿克苏人轻而易举就可以使园子里的苹果含糖量达到16%。仅一棵树上,三四百克重的大苹果一下子就挂上去五六百个。要是碰到个好市场,这棵树上的苹果一次就能获得上千块钱。阿克苏市依干其乡副乡长林庆宾说,该乡近些年打出红富士品牌的苹果只有6000亩,但正是这点儿红富士苹果,已造就了100多个百万元户。

2010年10月中旬的一天上午,阿克苏的果农白武章家,我们一人一个小板凳,坐在他家门前的苹果树下聊天。他让老伴切西瓜给我们吃,还不停地指挥十多位雇工上树摘去套在每个苹果上的纸袋子。今年,他们逐一给50万个苹果套上了防农药、防紫外线和防虫的袋子。说话间,湖南长沙的果品批发商邓勇来到白武章家,交给他1.5万元定金,跟他签订了17万元、35吨的优质新疆阿克苏红富士苹果购销合同。合同规定:每公斤收购价5元,果品直径75毫米以上,色度达到60%以上,果面干净,无病果,无碰伤,无畸形果。他说,最近几天,每天平均要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六十个客户电话。

在阿克苏,人们以苹果来打比方。他们把苹果园比喻成家园和诞生爱情的地方,把苹果枝比喻成姑娘白玉般的身体,把少女圆润的脸蛋比喻成苹果,甚至用手中的苹果不知不觉的跌落,来形容少女的美丽可人,以及小伙子的丢魂落魄。苹果的香味已远不是苹果的事情,而成为一种弥漫千里的精神气息和情爱方向,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征兆和愿望。

昌吉:大规模晾晒玉米
玉米在新疆各地都有种植,且产量巨大,这张航拍图拍摄于去年10曰22日,时值深秋,可以看到富有新疆特色的地貌,以及玉米晾晒的各种方式和各种工具。摄影/李翔

西藏:属于朝圣者的秋天

临近10月,尼洋河畔的秋色渐次浓重,大河两岸逶迤的山峦上是苍翠的松柏,几场秋风之后,松柏的色泽变成了一种沉稳的深绿,每一棵树都有了一种忧郁的神情。掺杂在松柏之中的白杨,显得更多情和敏感,几乎是一夜之间,树叶就变得一片金黄,用这种热烈而又跳跃的颜色,向秋天表达着自己的暗恋。尼洋河水也有了微妙的变化,喧响的水声和飞溅的浪花没有了夏季时的激烈,没有了沿岸农民的引水灌溉,河面变得宽阔,河水更加清澈,流速似乎也缓慢了。一种绵延的哀伤包含在这河流之中,让人一下就会想起“秋水”这个词。

尼洋河畔的公路上,一队朝圣者正在缓步走来。领头的村长告诉我,他们来自四川的理塘农村。今年风调雨顺,收割打碾完地里的粮食,乘着丰收的喜悦,他们踏上了朝圣之路。如今,他们已经走了一个多月,经过了近1000公里的跋涉,翻越了东达山、怒江山,跨过了金沙江、澜沧江,沿途的湖泊冰川、森林田野也被他们甩到了身后。此刻,离他们心中的圣地拉萨已经不远了,红山顶上雄伟的布达拉宫高高的金顶似乎遥遥在望,他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一边向我挥手告别,一边齐声唱起了一首家乡的民谣:“洁白的仙鹤啊,请把翅膀借我,不到远处去飞,只到理塘就回。”这是仓央嘉措写的一首情诗,据说在他圆寂后,依据这首诗,在四川理塘寻访到了他的转世灵童。

秋季到拉萨朝圣,这是西藏久远的一个习俗。西藏作家索穷曾这样描述:如今的拉萨,整个夏季是属于游客的,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游人会聚在拉萨,喧宾夺主地成了拉萨的另一种风景,拉萨原本的秩序被打破了。走在拉萨的街头,拉萨市民和那些朝圣者却反而淹没在大批的游人之中,显得微乎其微了。而随着秋天的临近,天气逐渐变凉,游人渐渐退去,这时候,拉萨原本的样子便开始渐渐恢复:西藏以及西藏以外各地的藏传佛教信徒中,农民们已经度过了秋收的忙碌,一直可以到藏历新年,中间有大把的时间;而牧民们也刚刚卖了新剪的牛羊毛,手里有了钞票。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向拉萨进发了。在拉萨,来自多卫康(安多、卫藏、康巴三大藏族方言区的简称)不同藏区的朝圣者,围着大昭寺右绕而行,齐声诵念着六字真言,形成一种雄浑而又悠长的多声部大合唱,一种超然物外的神圣感就这样被营造了出来,令人激动万分。

在西藏,节庆活动总是与秋天有关,雪顿节,便是雪域藏区的寺院经过了漫长的夏季禅修之后,随着秋季的来临,僧侣们终于走出寺院,虔诚的信教群众手捧新鲜的酸奶,犒劳寺院僧众的一个节日。望果节,则是忙碌了一年的西藏农民,在收获了青稞等粮食作物之后,表达对大地田野的感激和崇拜的一种方式。

拉萨:一边歌诵,一边收获
西藏的秋天,最重要的收获就是青稞。收青稞除了经济上的意义之外,在西藏更像是一种仪式,人们一边收青稞,口中还一边念唱一些诵词,他们希望在收获物质的同时,也收获到青稞的精神。摄影/张超音

拉萨:秋阳下的日光城

拉萨不负日光城的美誉。清晨,一轮红日从拉萨河上蓬勃而出,用神奇的点金术,让整个河流成了一条流金的河。笔者沿着金色的拉萨河,向着这里曾经的“皇家花园”罗布林卡走去。罗布林卡,西藏第一“宝贝园林”、历世达赖喇嘛的夏宫、藏式建筑与园林艺术的杰作、藏汉合璧的建筑风格、世界文化遗产……

罗布林卡是拉萨林木和花卉最多最丰富的地方,早在八世达赖时期,这里的园艺师就远从波密、林芝等地采撷一些野生林木和花卉,用牦牛驮运到拉萨,在罗布林卡内细心栽培,并成功将野生斑竹引种到了罗布林卡,使这里成为拉萨唯一长着竹子的地方。20世纪30年代,一位穆斯林园艺师曾在这里种植花木,由于认真心细,加上手艺高超,曾得到十三世达赖的赞许。无独有偶,当笔者来到罗布林卡,迎面遇到一位老园艺师,在与他攀谈中了解到,这位老园艺师同样也是一位穆斯林。 老园艺师名叫夏乾文,老人祖籍山东菏泽,今年已是71岁高龄。解放后不久,他辗转到了西藏,被罗布林卡聘为养花工人。

林芝:尼洋河秋色
尼洋河是一条非常美丽的河,传说中是神山流出的悲伤的眼泪。它是雅鲁藏布江的一条支流,又称娘曲。发源于米拉山,一条细流由西向东,水流越来越宽,不仅形成了一条大河,同时也造就了尼洋河谷地。在全长300 多公里的尼洋河两岸,绝大多数地段被葱翠的山林簇拥,被五彩的植被点缀,仿佛一个童话世界。摄影/谢罡

当初,他来到罗布林卡时,这里所有的花卉只有300多盆,大部分是被当地人称作加巴梅朵的天竺葵。花色单一,品种很少,进入秋冬季节,便一片萧瑟,看不到什么花卉了。十多年过去,在夏乾文老人他们的努力下,这里的盆栽花卉已经达到4万余盆,60多个品种。夏乾文老人退休后,又被返聘回来。夏乾文老人能够叫出罗布林卡内所有花卉林木的学名,说出它们的原产地,并且还知道藏语的名字。

夏乾文老人花了一夜的时间,为笔者罗列了一份“罗布林卡花卉种植品种介绍表”。在这份表单里,老人专门把他们栽培和引种的秋冬季节仍然盛开的花卉罗列了出来,根据这个表单,目前罗布林卡已经拥有秋季盛开的花卉40余种。这份用铅笔书写在普通信笺上的表单,勾勒出了一个百花竞放、繁花似锦的多彩的拉萨之秋。

夏乾文老人的同事大都是藏族,当笔者提及在工作和习俗上是否方便时,夏乾文老师睁大眼睛说:“能有什么不便,我老婆也是藏族人,再说了,历史上回族和藏族和睦相处的事例多了,拉萨的风筝大王就是回族人呢。”夏乾文老人所说的风筝大王,名叫沙木泽,是20世纪30年代制作风筝的传奇人物,据说他因制作风筝而获得过十三世达赖喇嘛钦赐的印章。放风筝,大约在明清时期从内地传入西藏,并且在西藏风靡一时。与内地“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的景象不同的是,西藏放风筝的时间则是秋季,而且非常讲究。在拉萨,放风筝的时间是与麦收紧密联系在一起,限定在每年8至10月之间。当地人认为,放风筝的行为会影响到风神,风筝放得过早,风就会早早到来,等到了麦收季节,风力就会变得疲乏而无法扬场;风筝放得太晚,打场时风力太大,张狂的风声会把病魔带来。因此,麦收时节就成了拉萨放风筝的最好时节。每到了这个时节,拉萨的天空,到处飘扬着大大小小色彩艳丽的风筝。今年,拉萨市举办了首届风筝艺术节,沿袭和传承了这一古老的历史传统,展示了别具特色的西藏风筝艺术以及拉萨独有的“斗风筝”的绝活。

日喀则:青稞的圣地

“从天上神域招来青稞魂,从人间赞域招来青稞魂,从地下龙域招来青稞魂……”青稞丰收了,日喀则地区聂日雄乡闷嘎村的农民边巴扎西专门邀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为他家刚刚收割的青稞招魂,老人高声诵念着招魂词,边巴扎西则带领着家人肃穆地立在地头,附和着老人的诵词。“从财主的仓库里招来青稞魂,从乞丐的袋子里招来青稞魂,从活佛的宝钵里招来青稞魂……”

为青稞招魂,是日喀则乃至整个西藏在秋收季节一个神圣又隆重的仪式,藏族农民认为,万物都有灵魂,因此光收获了物质的青稞是不行的,还要把青稞的灵魂招回来,这样才能够保证食用的青稞可以填饱肚子,强壮身体,保证用青稞酿造的酒爽身怡神,保证来年青稞的生长与丰收。

青稞,青藏高原特有的农作物,禾本科大麦属,有白青稞、黑青稞、墨绿青稞之分。青稞耐寒、耐旱,适宜生长在青藏高原地区。

日喀则:西藏的粮仓
日喀则藏语意为“最好的庄园”,是当年后藏的政教中心,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之地。 日照充足,地处河谷地带,农业发达,被称为“西藏的粮仓”。摄影/张超音

日喀则,有西藏的粮仓之誉,是青稞的主要产地。今年,日喀则地区共落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6.61万亩,其中,青稞播种面积就达64.3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80%以上。青稞在西藏的种植历史长达3500多年,这种农作物已经成为藏民族精神和生命的基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宗教活动中,青稞的身影无处不在。

望果节,西藏盛大的民间节庆。作为西藏粮食的主要产地,日喀则的望果节更加盛大。我离开拉萨,沿着新藏线到达日喀则时,这里的望果节已经结束,与边巴扎西聊及望果节的话题,他向我展示了他在望果节时穿着的盛装,并且告诉笔者,望果节,就是给粮食过节,主要是给青稞过节。

“为什么要给青稞过节?”我问边巴扎西。

“没有青稞,我们就什么也没有了。”边巴扎西回答说。

有关望果节的来历众说纷纭,常见的说法是,望果节原本是一次护秋行动——粮食成熟,为了保卫丰收的果实,各个部落都派出强壮的男性青年,手持武器,守护在各自的田野周围,以免青稞被周边的部落掠夺。

收割打碾了青稞,除了把晾晒好的青稞炒熟磨成糌粑,或者做成“土巴”等日常吃食,在秋季里,日喀则的农民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酿酒。边巴扎西家的酒窖,就在他刚刚搭建好的手扶拖拉机车棚的一侧,几个硕大的陶瓷坛子,用厚厚的棉被包裹着。边巴扎西打开其中一个坛子,清醇浓烈的酒香扑鼻而来。他说,待到过年时,就可以饮用了。

边巴扎西告诉我,酿造青稞酒,首先要选出颗粒饱满、富有光泽的上等青稞,淘洗干净后,用清水浸泡一夜,放到大平底锅中加火烧煮,约两小时后,把煮熟的青稞捞出来,稍微晾一下,去除水汽之后,再把发酵曲饼研成粉末均匀地撒上去,慢慢搅动,再把青稞装进容器里,用棉被一类的保暖物包起来放好。如果温度适宜,一般只过一夜就会闻到酒味儿。

青稞酒色泽橙黄,味道酸甜,十分可口。除了日常喝的这种青稞酒以外,当地还出产一种特有的青稞白酒。这种藏白酒完全由天然泉水和纯青稞酿造而成,不经任何勾兑,有着独特的口感,是过去西藏王公贵族们宴会上的必备饮品。随着生活的富裕,这种白酒早已走进了西藏寻常百姓家。

阿里:黄金大草原

笔者沿着新藏线进入阿里草原时,车窗外的景象苍茫、凝重,一种独属于阿里的大气和高贵就掩映在这无声的苍茫与凝重之中,不事张扬,却令人震撼。据有关统计,阿里地区草原面积约4亿亩,占总面积的87%,实际可利用草原2.8亿亩。这里的草原属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类型,夏季短暂,冬天冗长,大多时候,草原呈现出一种金黄色,这是青草干枯后的颜色。由于冬季缺草,加上雪灾频繁发生,为了保证牲畜安全越冬,这里的牧民在秋季来临之际,都要储备大量牧草。如此,一个隆重的节日便在这里诞生,这便是割草节。

阿里:“圣湖”玛旁雍错的秋色
玛旁雍错是中国湖水透明度最高的淡水湖泊,藏语意为“不败、胜利”,位于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和喜马拉雅山纳木那尼峰之间,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内。玛旁雍错佛教称“圣湖”。每到秋季佛教徒扶老携幼来此“朝圣”,在“圣水”里“沐浴净身”以“延年益寿”。摄影/周焰

原本,这个节日应该是很悲凉的——牧民们和他们赖以生存的牛羊就要面临严冬风雪的考验,许多牲畜会被冻死饿死,但牧民们却并未显得悲伤,到了割草季节,他们把所有的欢乐都挥洒了出来。笔者向当地牧民提及这个问题,他们说他们是把心头的悲伤深深藏在欢快的歌声背后了。是的,在牧民的歌声里,听不到哪怕是一丝丝的悲鸣,欢快的割草节就这样在阿里草原上开始了。

为了这个节日,牧民们专门在水草丰美的地方留了一块草场,并用铁丝网围拢了起来,整个夏天,没有让一头牛羊走进这里,因此,这里的牧草长得很茂盛,很张狂,一如涂染上了金色的阳光。到了秋天割草的季节,牧民们约定好了时间,在同一天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带着镰刀,带着皮绳,割草节到来了。牧民们把割好的牧草捆绑起来,码放在一起,却不急着运回家里——一年到头在各自的牧场上放牧,这样聚集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于是他们唱了起来,跳了起来,随他们而来的坐骑也按捺不住兴奋,不断地打着响鼻,一副欲罢不能的样子。果然,第二天,赛马开始了,速度赛、走马、马上射击、从奔跑的马背上侧身捡拾哈达……牧民们开始在马背上一展高下,炫耀技艺。一些年轻人,唱起了悠扬的情歌,一段段属于他们的爱情开始在这人欢马叫的热闹气氛里演绎开来。

阿里:冈仁波齐披上黄金甲
冈仁波齐是公认的神山,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冈仁波齐并非这一地区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终年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出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加上特殊的山形,与周围的山峰迥然不同,让人不得不充满宗教般的虔诚与惊叹。摄影/张超音

一轮秋阳就要落山,漫天霞光。远远看去,金黄的草原上码放着一堆堆金黄的草垛,一顶顶的白帐篷也搭建在了草垛之间,也被渲染成了金黄色,人们穿梭其中,一些机敏的生意人也来这里摆摊做买卖,平日寂静的草原上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在众水的故乡过沐浴节

西藏境内水资源总量为4482亿立方米,为全国各省区首位;水能理论蕴藏量约2.055亿千瓦,占全国总蕴藏量的29.7%,为全国各省区第一。这些数字加上孕育了这组数字的无数座雪山冰川,已经能够说明一切:西藏,是众水的故乡。

王勇在西藏从事地产生意,这个来自江南的汉族男人,作为“藏漂”已经在西藏生活多年。秋季来临,乘着国庆长假,王勇把他的父亲从江南老家接到了拉萨,他是特意让父亲来体验这里的沐浴节的。

沐浴节是西藏众多的节日中,最富生活气息的一个节日。每每到了沐浴节,西藏各地从城市到乡村,从草原到农区,男女老少,全家出动,扶老携幼,纷纷涌入一条条河流和一处处温泉,日落西山之时,他们开始尽情地在水中嬉戏、洗澡、游泳,顺便还把家中的衣服、被褥等拿到河边清洗晾晒。

沐浴节为7天,因此也被称作沐浴周。有关这个天数,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的一年秋天,西藏发生了特大瘟疫,一时间,西藏大地尸横遍野,惨不忍睹。为了解救人间百姓脱离苦海,观世音菩萨派药神曼拉用7天7夜时间,扫除瘟疫,解救百姓,药神曼拉把7瓶神水,倾倒在西藏的每一条江河中。这一晚,大家做了同样的梦,梦见一位被病痛折磨的少女跳入河中洗澡,待她慢慢从河里出来,一下子就变得冰肌如玉、健康美丽了。人们就按照梦的启示,去河里洗澡,果然驱除了可怕的瘟疫。从此便有了沐浴节。

除去神话的色彩,应该说西藏初秋的确是最佳时节。因为西藏高原冬长夏短,春天冰雪开始融化,河水太冷;夏天大雨滂沱,河水混浊;秋天风和日丽,河水清洁温暖,自然是洗澡的最佳时节。藏历天文书有记载:初秋之水有八大优点: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不伤喉,八不坏腹。

笔者从阿里首府狮泉河搭车前往新疆叶城,途经美丽的班公错。站在湖边极目望去,满眼碧蓝。清澈、纯净的湖水,似乎真的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人一下安静了下来,心胸似乎也变得宽广博大起来。笔者给王勇打去电话,说我正沐浴在班公错的湖光山色之中,他在电话里说,好好看看,西藏的湖泊真的可以净化和洗涤一个人的心灵。他祝我一路平安,带着他的祝福,当我跨越1200公里的高山荒漠,进入对我来说几近是“盲区”的新疆叶城时,我用西藏带给我的那种宽广和博大拥吻了这片土地。


陈漠

新疆作家。1963年生于陕西安康,1982年应征入伍,在新疆军区野战部队服役。退役后曾任新疆昌吉人民广播电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编辑,创办并主编新疆昌吉有线电视台新闻、文艺类节目。现供职于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龙仁青

藏族,青海作家。 1967年3月生于青海湖畔铁卜加草原,1986年7月毕业于青海海南民族师范学校藏语言文学专业。先后从事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新闻翻译(汉藏文)、记者、编辑、导演、制片等职,现供职于青海电视台影视部。

秋之物产 棉花

中国棉花主要产区

新疆的棉花产量占全国的40%,阿克苏是新疆最大的棉花产区。今年的阿克苏,棉农不仅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还有棉价暴涨带来的惊喜和意外之财。2010年10月13日,郑州期货交易所的棉花价格再次涨停,达到了23932元/吨,这个价格与一个月前的报价相比,涨幅达到了40%,与去年同期的棉花价格相比翻了一番。“疯狂的棉花”不仅创造了国内10年间的最高纪录,也突破了国际棉价15年来的最高点。还未卖掉棉花的农民都在家里囤货,已经卖掉棉花的农民看着逐日上涨的棉价,在家捶胸顿足。

摄影/George Steinmetz

现在很难想象,棉花进入中国之初,是一种观赏性植物。棉花是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子纤维,原产于亚热带。植株灌木状,在热带地区栽培可长到6米高,一般为1到2米。花朵乳白色,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然后凋谢,留下绿色小型的蒴果,称为棉铃。锦铃内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从棉籽表皮长出,塞满棉铃内部。棉铃成熟时裂开,露出柔软的纤维。纤维白色至白中带黄,长约2至4厘米,含纤维素约87-90%。棉花产量最高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印度等。

责任编辑 / 李申  图片编辑 / 王宁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