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而不闭的盆地
川人出川惊海内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3年第09期 作者: 白朗 

标签: 四川   观点地理   文化地理   地质地理   

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川人独特的性格:于封闭之中兼有开放,于平和之中又不乏热烈。因此,对北出剑门南出夔门的川人来说,出川,是意味深长之举,多得难以胜数的川人带着壮思和希望走出盆地,化虫为蝶,化鱼为龙。

长期以来,外界总认为四川盆地交通闭塞、文化滞后。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历史上,川人出川主要有南北两条线路,“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夔门、剑门是四川的南北两大门户。北线剑门蜀道是过剑门关、棋盘关后,穿行在米仓山、秦岭这些大山中往汉中去的山路。南线出夔门经长江三峡直达湖北。诚然,纵观巴蜀地理,从西北的邛崃山、岷山,到北面是龙门山、米仓山至东北的大巴山脉、巫山,向南是武陵山,西部为夹金山、大小相岭、大凉山,东南为大娄山、云贵高原,海拔均为1000米至3000米,而盆地底部为海拔200—750米的丘陵与平原,使这一片地区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丘陵性盆地。但是,巴蜀虽地处四川盆地,周围大山环抱,却并不封闭四塞。齐鲁多鸿儒,燕赵多壮士,江南多佳人,巴蜀多高士。在四川,既有陡峭的崇山峻岭,也有江南水乡一般烟柳葱茏的平原,更有水网密布的水乡泽国。天府之国固然滋养文化,然而天府之国的富庶与陡不可攀的高山,这样一个刚健与柔媚、激昂与含蓄的环境,更使川人在探索与自省相契的状态中,走出封闭的天地,人才辈出。

川籍文化名人郭沫若曾说,川人不出夔门难以成大才。在历史上,夔门一直是四川的“南大门”,无数四川人正是从这里满怀豪情地走出盆地。(摄影/阿淳)

川人留川磨成牛,川人出川惊海内。俗话说:一出夔门天地宽。对川人来说,夔门是混合着苦乐和梦想的象征之门,是实现飞升一跃的龙门,多得难以胜数的川人正是从这里壮怀激烈地走出盆地。自古以来,川人同环境相抗争,从鳖灵决玉垒山到李冰修都江堰,从南方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的开辟,正是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的反抗和背叛,造就了川人开放的经济意识,进一步影响了文化氛围,形成了开放的巴蜀文化意识。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