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猎人的身影渐行渐远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2年第10期 作者: 舒子 

标签: 峰林   文化地理   生物地理   

当大兴安岭还是原始森林时,它曾孕育了历史上众多少数民族,并为它们创下的辉煌历史提供了最坚实的背景,后来还曾滋养过饲养驯鹿的鄂温克族和骑马狩猎的鄂伦春族。如今,当森林越来越开放,森林里的道路越来越密集时,世代守护着这片森林的民族,还能继续以前的生活吗?
陈列室里的狩猎文化
30年前,摄影师顾德清为大兴安岭里的狩猎民族拍下了大量珍贵照片,照片中的年长者是当时鄂温克猎民的领袖,现任酋长玛利亚·索的丈夫拉吉米。摄影/顾德清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斑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这样的自述开始,这部摘获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其故事原型取材于使鹿鄂温克部落里最后一位女酋长玛利亚·索。女主人公像是坐在一顶幽暗的撮罗子里,安静地讲完了自己的一生。而她的一生,勾勒了整个使鹿鄂温克部落的命运。

责任编辑 / 黄菊  图片编辑 / 吴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