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民间的记忆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在中国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4年第06期 作者: 乔晓光 

标签: 文化地理   

做豆腐、钉鞋掌、锔碗、编草鞋……这些民间平凡的生活画面构成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童年记忆,剪纸、社火、祭祀、皮影戏……这些中国农村古老的传统在一辈辈人的繁衍中延续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流淌,民间的风俗习惯也在无声无息地流传着,但是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这些民间的文化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为年轻人都涌进了城市,而民间文化的传承又是口传心授的,村庄里一个老人的去世,就意味着一个民间图书馆的消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概念的确立,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民间浩瀚的民俗文化,从而在经史子集之外发现我们民族发展的源泉。
陕西米脂县榆林洼村的秧歌是米脂一带最古老的秧歌,每年正月,村民们都会自发地组织秧歌队庆祝春节。摄影/牧马

1986年夏季,我赴西北考察民族民间艺术,先到了西安又去了兰州、西宁、敦煌、格尔木和麦积山,从天水穿过八百里秦川又去了宝鸡,最后去的是陕北。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走黄河。我开始用自己的心去读黄河、读生活、读黄河两岸这片土地上的人和艺术。黄河教我认识朴素里包含的分量和价值、教我认识“人民”这个词里积淀的文化内涵、教我读这部人民写就的无字之书,我开始感触到人民文化这条涌流不息的大河。

责任编辑 / 刘晶  图片编辑 / 吴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