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采冰人
天然冰最后的坚守者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6年第04期 作者: 李志刚 

标签: 水文地理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这是大诗人杜甫早年居住长安时的一首避暑小调,其轻快明亮的风格与其大多数名作中的沉郁顿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炎炎夏日,借助天然冰块,古人似乎比今天的我们更亲近自然、更有情调。今天,在工业制冰已经成为主流的大环境下,在我国辽阔的北方,依然有一群坚持采冰的人。在东北,松花江的冰打造了一场盛大的冰雪狂欢;在新疆,窖藏一冬的冰变成了盛夏时一碗碗特殊的冰饮;在西藏,雪域高原的冰在温暖的帐篷中融化成水,维持着一家人的生存和体面。冷暖人生、时光记忆,都在那一块块江河冬天的冰中。

松花江的冰干净透明、晶莹剔透,是冰雪大世界最好的原料
冰块的形成是由冰晶不断生成、不断长大造成的。流动的水会阻挠晶核的长大过程,松花江水流稳定,冰晶核在冬季特定的温度下不断生成又不断被打破,于是就生成了致密均匀、通体透明的冰块,这种优质冰块是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最好的原料。图为两个采冰人用特制的工具将采好的冰块拉到冰面上。一块冰大概500公斤重,他们一天要捞出1000多块,才能挣到200多元钱。

对于西北长大的孩子而言,炎炎夏日吃上一碗“雪花凉”才叫爽快。老板将一块白纱布轻轻揭开,一团折射着太阳光芒的冰块便露出一角。嚓,嚓,嚓,老板在冰块断面麻利地飞舞快铲几下,一粒粒白色的冰雾便飞溅下来汇集在洁白的瓷碗里,待冰渣子还来不及融化立刻撒上些白砂糖,亮晶晶、如雪霜。我常常望着桌上那块近百斤重的大冰块发呆,如果要冻这么大一块冰得需要多大一个冰箱?

少年时候读金庸,《天龙八部》中讲到虚竹被天山童姥引入西夏皇宫的冰窖:“只见前后左右,都是一大块、一大块割切得方方正正的大冰块。火光闪烁照射在冰块之上,忽青忽蓝,甚是奇幻。”感慨之余,以为这不过是小说家兴之所至的幻想。

责任编辑 / 孟现莉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