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0年第10期 作者: 刘毅 

标签: 生物地理   基础地理   

提起海岸带的生物,每年迁徙季挤满沿海潮间带的候鸟占尽了风头,实际上它们的主要食物——各类不起眼的底栖生物才是支撑起潮间带这一生态系统的基石。对普通人来说,底栖生物这个概念非常陌生,其实我们日常餐桌上很多熟悉的“小海鲜”都属于这个类群。在海边的泥沙和礁石之间,它们以各自的方式适应着随潮汐涨落而不断变化的潮间带生境。
从潮水的浸没下解脱之后,沉寂许久的沙滩变得热闹了起来。各种鸻鹬类涉禽挤满滩头,成为这片砂砾质潮间带最引人注目的生物。对赶海经验丰富的人来说,这些鸟类的目标——退潮后活跃在沙滩表面以及依旧“深藏不露”于砂砾之下的各种小蟹、贝类等不起眼的小生物,才是真正值得挽起裤脚、低头搜寻的“宝藏”。它们被称为“底栖生物”,不仅为徜徉于此的鸟类提供了充裕的食物,也在潮间带这个复杂的海陆交界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绘图/张瑜
从潮水的浸没下解脱之后,沉寂许久的沙滩变得热闹了起来。各种鸻鹬类涉禽挤满滩头,成为这片砂砾质潮间带最引人注目的生物。对赶海经验丰富的人来说,这些鸟类的目标——退潮后活跃在沙滩表面以及依旧“深藏不露”于砂砾之下的各种小蟹、贝类等不起眼的小生物,才是真正值得挽起裤脚、低头搜寻的“宝藏”。它们被称为“底栖生物”,不仅为徜徉于此的鸟类提供了充裕的食物,也在潮间带这个复杂的海陆交界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绘图/张瑜

小憩了不足3个小时,我便被闹钟的铃声强行唤醒。睡眼惺忪中,我小心翼翼地避开那些摊在地面,还未来得及整理分类的生物样品,费力穿上厚橡胶底的防护鞋,顾不上洗漱便出了门。

此时天还未亮,然而对我们20人的调查团队来说,这一天的工作已经开始了,潮汐的节律就是我们“上班打卡”的周期。我们所在之处是海南儋州的新英湾,这已经是我走南闯北,调查潮间带生态的第20个年头了。

责任编辑 / 金畅南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