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 “国宝第二城”是如何炼成的?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4年第11期 作者: 杨建 朱墨
最早感受运城,是多年前去西安时途经这里,和友人去看了运城地标盐湖。那时是冬天,运城的盐湖并没有缤纷色彩。远远的,蓝灰色的长条铺展在中条山之下,颇有些萧瑟之感。
华夏文明是多点生发、融合铸就的,而运城地区无疑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运城盐湖有4600年的开采史,其所蕴含的丰富盐资源是重要的文明催化剂。湖水在南风吹拂与阳光照射下就可成盐,对于生产水平低下的上古先民来说,是天赐的宝藏。《礼记》载: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就是对南风的赞美。这首古歌是这样吟唱的:“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忧愁)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运城出身的柳宗元也曾描述过晒盐的情景:“沟塍畔畹,交错轮群,若稼若圃,渔兮鳞鳞,逦弥纷属,不知其根。”摄影/党永立
这次浅显的初识,让我觉得运城不过是一座普通的山西地级市,位于山西的西南部。不过,运城也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个好奇心的“钩子”——我国历史上传统的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就矗立在运城永济市蒲州镇的黄河岸边。一千多年前,诗人王之涣在这里留下了千古名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火车穿越运城黄河大桥的时候,我看到的黄河水却是缓慢、温吞的,毫无壮怀激烈之感——当年,是什么样的原因,什么样的山河,激荡了诗人的胸怀?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