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
“非主流”印刷术


文章出自:博物 2016年第05期 作者: 宰予 

标签: 文化文明   

雕版印刷虽然比手工抄写方便了太多,但缺点也很明显:每一页书都必须刻一块板,费时费力又费钱,堆放还占地方。既然很多“常用字”会在一个版里多次出现,何不把字一个个分开雕刻,再组合使用?活字印刷术就是这样诞生的。然而,看似更加便利先进的活字,其实却长期处于非主流的地位,今天能看到的绝大多数古籍,仍然是雕版印刷的……

乾隆皇帝追悔莫及

说起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很多人都知道,规模最大的是明代的《永乐大典》。不幸的是,这部旷世巨著命途多舛,历经皇宫内府的变故、八国联军的战火,绝大部分已灰飞烟灭。如今散布世界各地的零零碎碎,全加起来也不过原书的百分之四。幸好,古代还有另一部规模惊人的百科全书,完整地保存了下来。那就是康熙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这部书有五千多册,约1.6亿字,被称为“康熙百科全书”。

与纯手抄的《永乐大典》不同,《古今图书集成》是用铜活字印成的,堪称清代最浩大的印刷工程,从康熙年间一直印到了雍正年间。书印好之后,这批铜活字便被收藏在皇宫武英殿的铜字库中,由专人管理。然而,管理人员监守自盗,偷了不少铜活字卖钱,为了防止此事败露,他们便向皇帝建议:铜字搁置浪费,不如回炉铸币。恰好乾隆初年,铜资源紧张,皇帝便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字库里无价的铜字铜盘,纷纷被熔化重造,变身为有价的“乾隆通宝”。

责任编辑 / 林语尘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