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的气候密码


文章出自:博物 2017年第02期 作者: 张彤彤 

标签: 文化文明   

就算有雾霾,也挡不住大家过年放鞭炮的热情!最典型“中国年元素”之一的鞭炮又叫“爆竹”,暗示了它的起源——最初人们烧的是竹子。而一千多年前曾响彻冬夜的爆竹声,又剧透了当时的气候跟今天不同。

想当初,过年真的“爆竹”

过年贺岁听个响的习俗,起源于唐代。当时人们燃放的东西,既不叫鞭炮,也不叫爆竹,而是叫“爆竿”——那年月火药还没发明,过年放爆竿,就是把几根竹竿放进火里烧,听竹子受热爆裂时噼噼啪啪的响声。要想听着更爽,还可以把竹子截成一段段竹节,挂上长竿再放进火盆,造型酷似后来的鞭炮。北宋时爆竿改名爆竹,当王安石写下“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名句时,他老人家听到的还是烧竹子,纸卷填充火药的鞭炮要到南宋才普及。

虽无火药燃爆时的闪光,但在寒冷寂静的冬夜,炙热的火盆、噼啪作响的竹节,仍能带来温暖和喜庆,以及对新年的美好憧憬。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大家就是这样过年的。

责任编辑 / 董子凡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