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树蛙 不当蝌蚪,直接变蛤蟆
文章出自:博物 2025年第07期 作者: 王聿凡 刘小龙 袁智勇
标签: 动物世界
多数蛙类成长,需要经历“变态发育”:蛙卵孵化后,先变成可以自由游动的蝌蚪;蝌蚪在水中主动觅食,形态逐渐变化,先后长出四肢,尾巴消失,最终长成能蹦上陆地的蛙。不过也有一些种类,采取“非典型”的发育过程:蝌蚪期在卵膜里度过,全靠肚子上的卵黄提供营养;破卵而出时,模样就跟成蛙差不多了—这种发育过程被称为“直接发育”。
两种发育方式,对应的是不同生存策略的选择。常规变态发育,走的是“人海战术”路线:雌蛙产的卵小而多(数量通常过百);孵化出的蝌蚪虽然“弱鸡”,但即便被天敌吃掉大半(或遇天灾人祸夭折),还有很多可以存活下来。而直接发育,走的是“优生优育”路线:雌蛙产的卵个儿大量少(通常10枚左右);蝌蚪期无需四处觅食,被捕食的概率就大大减少。另外,由于蝌蚪期的幼体被包在卵内,无需全水环境,只要够湿润就行—环境需求降低,也间接提升了存活率。
责任编辑 / 何长欢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