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面点心礼之寄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4年第02期 作者: 措大 

标签: 文化符号   遗产风景   

中国面点,种类繁多。立春有春饼、二月一有太阳糕,清明有寒具,端午有五毒饼,七夕有巧果……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制的面点进行护佑。它们有的与历史相连,有的与民俗相通,大多都饱含“礼”意。到底我们的口中蕴含着怎样的四季变化?花样面点,在一场场特别的文化节礼中绽放出中国人独特的心思。
图中的食物叫做“油炸馓子”。馓子的起源很早,《齐民要术》中记载的用蜜水和面、油炸而成的细环饼就是它的前身。古时馓子称作寒具,是为寒食节度身定制的面点。到了宋代,馓子已经成为市肆的普及食品,现代更是各地均有名品。在节日前夕的新疆,大巴扎上总会出现这款当地人的心爱食物。摄影/魏新安

人的天性喜欢甜味而厌恶苦味,生理上对甜的需求其实低于心理。有小儿夜饥,年轻的父母疏忽懒惰,难免在床头随手抓起一把甜食,填住那哭闹不止的无电喇叭。糖果的味道太直接,又刺激咽喉,最好的选择就是点心。一小块蛋糕下肚,平复一切鬼哭神嚎。久而久之,孩子吃得肥白可爱,一张嘴内什么颜色都有,再去牙医处挽回,又是一番声嘶力竭。如此一来,与其归罪于点心的宠溺,不如算是父母怠惰的恶果。

点心,又呼做糕饼。其实这个词应作两分:糕多是米制,饼一般是面做,即北方人口中的“点心”。说起点心,民间的传说是这样: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韩世忠带领处于劣势的水军截击在江南横抢的金军,将完颜兀术逼入江苏南京附近的黄天荡。兀术浚通了老鹳河后撤向建康(即南京),还没有走到,就让岳飞打了回去,无奈只好重新北回,又在长江上被韩世忠击败。以当时韩、岳两人兵力之薄,重立了长江防线,没有让金兵全师而回,算是完成了战略目标。期间,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为了激励将士奋战,亲操桴鼓,又派人制作民间的糕饼,慰劳士兵,称之“点点心意”。

责任编辑 / 贾欣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