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中国人的家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3年第11期 作者: 凡世 

标签: 民俗村   祠堂   民族与宗族   历史拾遗   

中国人对家无比眷恋,离家万里也要落叶归根;中国人对家人无比依恋,既亲亲又尊亲,家文化浸透了中国人的生活形态。其中的根源远及上古时代,又在家族与其制度的演化中,遭遇更迭坎坷的命运。左『家』右史,听作者一一道来。
岳麓书院有四方石碑,分刻“忠孝廉节”四字,相传出自宋代大儒朱熹之手。假如说忠和廉讲的是为官之道,节和孝便是治家之礼。如今,朱子之训早已传遍天下,江西省乐安县湖平乡“国宝公祠”内更有人模仿四字书法题壁,图中这些玩耍的幼童在浑然不觉间,已受到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摄影/王新民
中国人心目中共同的创世英雄是盘古,上图即摄于广西瑶族祭祀盘古的活动——“盘王节”。歌谣唱道:“且说盘王先出世,天王圣女结鸾交;同母共生十二兄妹,会稽山上出根苗。” 把远古先祖神格化在东汉已很普遍,下图为河南博物院所藏“伏羲女娲画像砖(局部)”,出土于东汉墓葬,同样是人祖的化身。摄影/唐辉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还没有颁发身份证一说,证明一个人身份的是户口簿,且每个户口簿上必有“户主”一栏。我家九口人,在当时都不算大家庭,户口簿却已是厚厚一本。打头那页是爷爷,既是户主,也是我们的大家长。

爷爷用红布包起户口簿,仔细放进一只铁匣子中,然后再把匣子举到衣柜最上层,如同对待传家宝。离开那个小本本,我们不能上学、工作,也不能结婚、生子,我们只是户口簿里的一分子。大学毕业后,分到异乡工作的我,得到了一本新户口簿,只有一页,我在户主的位置自豪地填上了自己的名字,但是我知道,这不是有了我自己,而是有了一个新的“家”。

责任编辑 / 刘睿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