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灯影的记忆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02期 作者: 赵珩 

标签: 古代生活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苏轼的《海棠》诗,而配上南宋马麟取材于该诗所绘的画作《秉烛夜游》,古人燃烛夜赏芳华的幽雅,就全然呈现出来了。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过“囊萤取亮”、“凿壁偷光”的故事,虽然那是些励志类轶闻,用来激励刻苦发奋的学习精神,但令我更感兴趣的却是古人如何度过那些漫漫长夜。对于生长在城市的孩子来说,大约完全无法体会没有电灯照明的夜生活,直到1969年远戍内蒙古乌兰布和大沙漠与戈壁滩的那些日子,我才真正体会到油灯伴长夜的孤寂。

据说在甲骨文中只能找到“火”字,而无“灯”、“烛”之类的字样。商代以火取暖取亮虽然已很普遍,却没有灯、烛的概念,更没有作为生活器具出现。西周时有了烛,但完全不同于后来的蜡烛,只不过是一种照明的火把,我想大约取自于一些含油脂较为丰富的植物枝杈捆绑而成,称其为“大烛”或“庭燎”。

责任编辑 / 黄秀芳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