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首都最后的保卫战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0年第04期 作者: 海东青 

标签: 历史拾遗   

薄雾弥漫的清晨,保卫北京城的决战在八里桥拉开了帷幕,清朝最精锐的蒙古骑兵和满洲骑兵,在这里向英法联军发动了最后的冲击——然而结局却早已注定——得胜后的英法联军没有直接进城,而是去了西郊的圆明园。在那里,他们点燃了罪恶之火,让这座万园之园为清帝国的战败付出最直接的代价。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1844年,清政府又分别与法国和美国签订了《黄埔条约》、《望厦条约》。由于在中美《望厦条约》上,有12年期满再修约的条款,英、法两国根据“利益均沾”条款,于1854年向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提出修约要求。

之所以向叶名琛提出,是因为当时清政府没有外交部门,对涉外事务的态度是能推多远推多远,因此这种事情就落到了两广总督的头上。而叶名琛比皇帝更甚,对外国人的态度是,无论普通商人还是代表国家的使节,一律拒绝接见。在吃到闭门羹后,英、法两国公使北上天津直接向清政府提出要求,再遭拒绝。两国于是决定使用武力,以达到其目的。

责任编辑 / 薛立若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