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真假红山玉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03期 作者: 贝丰 

标签: 发明与技术   

收藏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道行”不够的人要远离红山玉。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红山“产品”,很多人选择了观望。怎样才可以分辨真假红山玉,在红山玉的鉴别上,到底有没有一锤定音式的可靠方法呢?
在高亮度手电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玉件上玉质的渐变。

靠经验摸出来的独门功夫

对古玉鉴别最有发言权的,当数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杨伯达先生与周南泉先生。杨伯达是1956年调入故宫博物院的,周南泉也于1972年进入故宫开始与玉打起交道,几十年来,他们参与鉴定、整理了不计其数的各时代古玉,多年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使他们成了古玉方面的活辞典。甚至在民间,收藏者还有这样的传说:包在被子里的玉块,他们只要上手一摸,就能马上说出其年代、品质、背后的故事。

在真假判断上,经验同样丰富的收藏家柏岳先生很强调“神韵”,认为红山玉真品是一眼看去就能令人心动的,新仿品虽可以乱真,但只能做到形似,却仿不出红山古玉的独特神韵。这“神韵”一说,大约指的是“历史感”。但是古玉的作假在宋代就开始有了。这种真假较量很多时候不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那么简单。上千年来,以清朝皇帝乾隆为首,走了眼、着了道的大收藏家数不胜数,而这些自宋以来的赝品搀杂在今天所见的玉件中,一千年的风霜与六千年的尘埃之间的区别,有时候就连“大家”都看不太准。

责任编辑 / 张婷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