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过海的中国风情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05期 作者: 孙莎岚 

标签: 广州市   英国   文物故事   历史拾遗   

十八至十九世纪的广州街头,开始盛行一种名为外销画(trade paintings或 export paintings)的艺术品。这种主要销往国外市场的新画种,由中国画师不同程度地采用欧洲绘画技术与材料绘制。它从诞生乃至消亡,都是市场需求的结果,但无意中,却让中国风情,漂了洋,过了海。
这张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水彩画,名为《王座里的人》,在18世纪欧洲人的心目中,中国的皇帝与皇后就是这般形象。而风靡一时的外销画,很好地满足了他们对神秘东方的好奇心。
这张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水彩画,名为《王座里的人》,在18世纪欧洲人的心目中,中国的皇帝与皇后就是这般形象。而风靡一时的外销画,很好地满足了他们对神秘东方的好奇心。

曾有那么一个时代,“中国”风情成为欧洲上流社会风行一时的时尚元素。那是在十八九世纪的欧洲,英国女王玛丽二世命人定制多个玻璃橱用以陈列心爱的华瓷;瑞典国王阿道夫·弗里德克下令修建一座中国风格的宫殿作为献给皇后的生日礼物;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端着景德镇茶碗品茶的中式茶亭已成为今日波茨坦的著名观光景点。在时尚中心法国此风更胜: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路易十四以坐着八抬大轿的方式响应“中国之王”的舞会主题;时尚风向标蓬巴杜夫人在宫中兴起养中国金鱼浪潮;巴黎的市中心,男女老少兴致勃勃地观看中国皮影;路易十六坐在仿制的中国椅子上完成了临刑前的遗嘱;法文中还出现了一个专门用以描述这股“中国热”风潮的新词:chinoiserie。甚至在民间还出现了一女子为博得众人关注假扮中国公主的荒诞事件。那些令欧洲人狂热追求的中国风物除为人周知的中国丝绸、茶叶、瓷器外,中国绘画亦属其中之列。

此时的中国正值康乾盛世,自宋兴起的文人画发展至此时,已呈登峰造极之势,以“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为代表的山水画派俨然成为中国画界的主流画种。有趣的是,那些热销欧洲的中国绘画却并非国人所熟知的文人画的典型代表——山水画,而是在十八世纪的广州所出现的一种新式画种——外销画。

责任编辑 / 张婷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