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1910
百年前图片初公开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2年第05期

标签: 南郊区   世界文化遗产   石窟   文化遗产   遗产风景   

编者按

1910年,一位叫山本赞七郎的日本人和他的四位同伴一起,沿着刚刚建成的京绥铁路,由北京来到大同。在到达云冈石窟后,他拿起相机,无限珍爱地对着每一个洞窟、每一尊造像,甚至佛像的脸部、衣饰及各个藻井、塔柱等进行了拍摄。开凿于公元5世纪中期的云冈石窟,大部分是北魏(386年~557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前的作品。此时,它尚未遭遇民国文物盗售风潮,也未被侵华日军的铁蹄蹂躏过,更未迎来文革的“洗礼”,虽历经千余年,却仍绚丽夺目。山本是日本著名的摄影师,也是中国摄影史上最重要的摄影家之一,当年慈禧、王公大臣纷纷找他拍照,而他的北京古建筑、风土人情等作品更被大量印制成明信片。可这组旧照却如沧海里的遗珠,不为世人所知。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他那令人惊艳的镜头,去感受百年前的石窟佛光,寻觅如今已残破甚至湮灭的华美景致。

图中头像属于云冈最高大的佛像—第5洞本尊坐佛像。造像双眼微垂,俯瞰尘寰,十分庄严。
那只13洞本尊的右手,被一个多臂力士托着。力士是一个夜叉,是佛教的护法神之一。这一设计既展现了他护法的情景,也解决了巨大石雕造像的支撑问题,堪称精妙绝伦。手在百年前就已严重风化,从中可看出它经过后世的敷泥包裹。
上图是第22洞到26洞的外景,洞外的大佛十分生动,在他温和的目光注视下,世间万物也如沐春风之中。他如今仍不时出现在人们的照片里。可那石窟上的古寺、石窟下的民居,却早已灰飞烟灭,连同那活生生的气息也一并消失了。
图为第6洞前石佛寺里的僧人。在这清静之地、千年佛像旁修行,既让人容易专注,也不免感到寂寞。也许正因为如此,面对来访的日本客人,他们心情似乎十分愉悦,脸上绽放出笑容。
这是第九洞前室窟顶的藻井,它的华美与生动让人惊叹。最引人注目的要算那两对连体力士了,他们怒发瞋目,挺身上举,托起千钧之梁。梁上朵朵莲花绽放,花间飞天翩跹起舞,或吸腿跳,或倒踢,或双飞燕在这么高的窟顶,这么硬的石头上,能够雕刻出如此繁复而精致的图案,工匠的技艺着实令人钦佩。而那个爬到了同样高度,找出如此绝妙角度的摄影师,也让人叹为观止。
照片上写着几个字——第六洞最上层本尊胁侍。这些胁侍菩萨在成佛之前,会陪伴在佛陀的身边,协助佛陀弘扬佛法。图中的菩萨头戴花冠,身着短衫长裙,形象既华美又庄严。不过如今的第6洞里并没有这部分造像,而且其风格也与其他造像不太一样。他们到底建于何时,属于哪个地方,现在又到哪里去了?历史的谜题仍有待解答。
这尊佛像也十分让人不解,照片上写着——第六洞最上层本尊,也就是说,左页图的胁侍菩萨们不仅要尊奉他,还要协助他来教化众生。可他和胁侍菩萨们一样,没有在后来的云冈照片中再出现过。是山本的记录出了错,还是后人无缘见此失踪的宝物?
图为第18洞西方的胁侍菩萨,那明亮的眼睛让人过目难忘,这其实是采用黑色琉璃制成的。他的五官轮廓也非常鲜明,高鼻直梁,十分具有北方民族的气质。
这具造像出自第10洞后室东壁,坐姿和手势独特而优雅,似在沉思,叫“思惟菩萨”。他其实是成佛前的释迦摩尼,那若有所思的神态里面,饱含着对世间万物、生死轮回的冥思。如今他风化严重,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已几乎消失。
这位三头八臂的神仙,位于第8洞门口拱腹右侧,叫做摩醯(xi)首罗天。他是佛教的护法神之一,下面那只公牛是他的坐骑南迪。牛在印度教中是圣物,而摩醯首罗天原是印度教的湿婆天。这个掌握着生死变化、衰亡和再生的神,面容温柔庄严,不知带给多少善男信女以希望。如今,他左侧中间的手臂完全消失,上臂的风化也更严重了。

责任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