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防涝智慧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7年第08期 作者: 喻翔 

标签: 古代生活   

又是一年盛夏,各路媒体又开始频繁报道国内城市遭遇洪涝的消息,年复一年的人员伤亡令人叹惋。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人与洪涝的斗争已经持续了数千年,为何直到今天仍然应对乏术?且看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经验和清奇的思路。
大水袭城
2017年7月初,长江中下游干流在连日暴雨后快速上涨,形成了“长江2017年第1号洪水”。图为武汉黄花矶,昔日江边的纳凉亭成了汪洋中的孤岛,不远处的一位市民则淡定地在小舟上划行。武汉与长江的抗争持续了千百年,虽然市民已经练就了处变不惊的本领,但洪涝无休无止、从未根治,值得人们反思。
供图/东方IC

1983年7月31日,陕西安康。一场特大洪水从城北的汉江汹涌而来,排山倒海,安康城瞬间变成了一片汪洋泽国。那些来不及从城内撤走的人们,在短短的几分几秒中就被滔滔洪水吞噬,八百多人被死神带走。这就是在世界灾害史上留下惨痛一页的安康“7·31”特大洪灾。

安康不是孤例。中国大部分省份和人口都处于季风性气候带,而季风气候的一大特点就是降水不均。因此,几乎每年的雨季,都会传来某些城市发生洪涝灾害的消息。安康自古以来就是洪涝多发的城市,在抗洪防涝方面积累了千百年的经验。为何这一次却未能幸免?故事可以从300年前说起。

责任编辑 / 陈伟峰  图片编辑 / 朱浩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