捶揲:金银工艺之基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3年第02期 作者: 橡木苔 

标签: 文物故事   古代生活   发明与技术   

唐代金银器品种丰富,造型、纹样雍容多变,让人看不完、读不尽,但又带着一以贯之的性格。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技术,成就了这种不凡?

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了一件鎏金鹦鹉纹提梁盖罐,罐体与覆扣碗底圈足通过焊接衔接,通体有鹦鹉纹、折枝花的鎏金纹饰,提梁可以自由转动,集美观与实用于一身。通过端庄华丽的外表,我们得以窥见唐代鎏金、錾刻、焊接等多种工艺。不过,有一项工艺往往不被人想起,它是所有雕琢刻绘的基础,缺了它,所有工艺将如水中月一样缥缈无依。这便是捶揲(yè)。

“黄金镂画双凤背” 永不褪色的华丽
唐代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镜,出土于陕西西安东郊长乐坡村。圆形镜钮外有三朵盛开的银莲花,外环银莲叶。一圈金丝结分隔了内外,外圈飞旋着四只金鸾鸟,口衔金绶带,飘逸自由。其直径约22厘米,略小于日本正仓院藏唐代金银平脱背八角镜,但鸾鸟翅部使用了“毛雕”工艺,羽毛得以清晰呈现,也更为立体生动。黑色漆地衬托金色鸾鸟,色彩对比鲜明,至今没有脱落,足见唐代髹漆和金银捶揲工艺双绝。
唐 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镜
陕西历史博物馆 藏
摄影/卡拉·蔡

捶揲成器

考古研究一般把金银锭类的材料捶打成各种形状的工艺,称之为捶揲,又称锤揲或槌揲。捶,即敲打。揲,为打成薄片。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就有“揲挻(shn)其土而不益厚”一句,揲被注释为“椎薄的金属片”。这种金饰片在商周时期已为数不少,考古发现的有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包金铜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商代太阳神鸟金饰,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商代包金青铜像、金面鱼形饰等。捶揲听起来拗口难解,但用民间口语翻译,便是“打作”。

责任编辑 / 马怡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