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大佛的见证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3年第12期 作者: 孙钰雯 常青 

标签: 文物故事   历史拾遗   古代生活   

开凿在河畔山崖间的石窟寺,起源于古代的印度。传入中国后,一如灿烂星火,撒遍华夏大地。其中,雄居中原的龙门石窟,素来备受瞩目。其魅力何在?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八月,孝文帝元宏(皇族改拓跋为元姓)假意“南伐”,亲率大军二十万,从平城(山西大同)直抵洛阳,随后摆出一副要继续南征的架势。群臣既畏风险,又怕劳累,都跪在他马前叩头,请求不再南进。见此情形,孝文帝趁势提出:“如不继续南征,就当迁都于此。”众人高呼万岁。

劈开山崖,沿崖造像 为唐高宗和武则天造功德
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东西进深38.7米,南北宽约33.5米,凿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共九身大像,是龙门石窟造像中最大的一所,也是全国石窟中唯一劈开山崖、沿崖造像的一所。它建成于唐上元二年(675年),是专门为唐高宗与武则天造功德的皇家石窟工程,堪为唐前期石刻雕塑的典范。图为正中主像卢舍那佛及其左侧弟子迦叶、文殊菩萨像。摄影/朱子浩

迁都洛阳前后,元宏实施了一系列汉化改革,只为缓和北魏王朝治下北方地区极其尖锐的民族与阶级矛盾。为断绝鲜卑贵族和士民北归的后路,他又下令“凡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使他们扎根洛阳,繁衍后代。

图片编辑 / 朱浩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