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拥有世界上最多栽培物种的农桑大国,还是一个向世界其他地区输出大量农业物种的原产地之乡。但面对辽阔无垠、日益高产的农田,农业专家却紧蹙眉头,中国农产品的未来安全吗?农业“物种家底”面临危机吗?
千百年来,蜀国故道既是古蜀经济、文化的传输纽带,又是自然风貌、人文遗存的天然走廊。山环水复间,作者一路走来,与一座座古镇不期而遇,它们不仅以沧桑的容颜展示着历史的深邃,而且以各具特色的姿态保持着蜀道固有的自然和人文遗存。
作者: 黄秀芳
作者: 赵珩
作者: 徐旺生
作者: 徐楠
作者: 李文华
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传统农具似乎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这些木头和铁的奇妙组合,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依然是轻便的身姿和取法自然的质朴。它们充满巧思、美感,合乎人用,其中蕴……
作者: 牧马
作者: 半夏
作者: 陈莹
作者: 李明
作者: 王湛
作者: 李旭
作者: 卜保怡
作者: 余斌
作者: 胡忠良
这件唐代绿釉莲花粉盒内外皆上釉,外为绿釉,内为黄釉,精巧细腻,体现了邛窑工匠的高超技艺。
水磨
筒车
三角耧
江东犁
上图集中展示的则是中国小麦的多种多样的基因资源与品种差异性。图中这些颗粒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小麦,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各有不同的妙处,例如做饺子就要选用筋力较强的中筋小麦,而弱筋小麦制作的饼干就能做到表面不鼓、不塌、不变形……供图/贾继增
皇恩府的第一任主人张树元在游香港时留下的有西洋画风的画像。 供图/张有林
上世纪末的济南铁路编组站。位于京沪线、胶济线、邯济线铁路干线交会点的济南铁路枢纽已经忙碌了百年。 摄影/侯贺良
摄影 / 侯贺良
团山历史村落位置示意图。
拍摄于1915年的青岛火车站南边临海街区。尖锥型的火车站钟楼在周围建筑中非常突出。
胶济铁路路线图。制图/陈云 1904年通车时,胶济铁路干线车站54座,支线3条,支线车站6座。图中所见当年的线路及站点分布与现在的山东铁路网有所不同。下面的沿线站点与矿点照片均拍摄于1914年。
摄影 / 陈云
安金磊生态棉田示意图 在安金磊的棉田外,套种了芝麻和玉米,芝麻用来趋避蚜虫,使棉花得到保护;而蛾子喜欢吃玉米,有了玉米就不往棉花上去了。在a他的棉田里还间种了一小块小米,主要是为了吸引麻雀,因为麻雀会吃掉棉田里的虫子。因为不用农药,地里的蚯蚓也多,它的松土本领也是安金磊棉田增产的重要因素。 绘制/张瑜
摄影 / 张瑜
联大师范学院的几位女生留影。与外文系女生的时髦洋派相比,她们显得朴素文雅。供图/胡静
邛窑莲花盆的中心,一支娇艳欲滴、繁茂盛开的莲花舒展出盎然生机,从中能体会到千百年前那位匠人发自心灵的艺术挥洒。
这是一幅清人绘制的乾隆大阅图卷局部。图中受阅的是镶黄旗的满洲与汉军阵营,武器既有火枪,也有火炮。
摄影/李振盛
摄影 / 李振盛
位于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旧址的“师林”雕塑群 摄影/龙美光
摄影 / 龙美光
团山古民居中几乎都有雕刻得精致富丽的木雕隔扇门。其雕工精巧,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表现得栩栩如生,动静相宜,美不胜收。这样既美观又便于采光和空气流通。
摄影 / 普中华
济南火车站内景。 摄影/侯贺良
康熙年间,戏曲演出成为一时的风气,康熙皇帝本人也是个标准的戏迷。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南巡至苏州,他刚到苏州,就急忙要找地方看戏,这一回他一口气看了20出折子戏。所有戏目都由康熙本人来点,可见他对戏曲的熟悉和喜爱。这幅《康熙帝南巡图卷·众人观戏图》真实地为我们描绘出了当时江南戏馆戏曲演出的火爆场景。
摄影 / 王湛
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嬗变,团山虽然遭遇了无数次兵燹洗劫和风雨洗刷,但村中的大多数古民居里至今都还有人居住。他们始终恪守着“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的家训,辛勤劳作,精心呵护着祖先留下来的遗产。图为皇恩府的主人张立永一家人在祖居堂屋前的合影。 摄影/李旭
摄影 / 李旭
火车行驶在胶济铁路胶州段。这种几乎被淘汰了的绿皮车很长一段时间是我国铁路客运的主力。 摄影/孙立治
摄影 / 孙立治
《长生殿》是洪昇在徐乾学(上)等人的资助和鼓励下完成的。它以唐明皇与杨贵妃故事为主题,全剧共五十出,曲文华丽高妙,音律婉转严谨,结构细腻曲折,深受戏迷们的喜爱。
洪江地下金库是在复兴银行最里面的一间库房下面发现的。 摄影/明星
摄影 / 明星
图为周培源教授,当时他家住离学校较远的昆明郊区,为此他每天骑马到校上课(供图/卜保怡)。
团山村全景。这里原来是彝族居住的地方,而团山这个地名便是彝语的发音,即“图手”。建水方言译为汉字“团山”,意思是有山有水有金有银,风光 秀美的地方。
上世纪初,德国人在视察胶济铁路建设情况。《胶澳租借条约》的签署,使德国人加紧了殖民山东的步伐。
赫图阿拉城依山而筑,垒土为廊,内城周五里,外城周十里。当年,努尔哈赤将此作为后金开国的都城,是由于这里有着极其特殊的地理和战略优势。它两面靠山,两面环水,城池之外,有广阔的苏水平原;城池后面,是松柏连天、峰峦叠嶂的群山,堪称一处攻守皆宜的处所。20世纪初殃及中国的日俄战争,曾使这座古城遭受劫难,昔日的原物、原貌已遗存不多。
摄影/陈仕川
摄影 / 陈仕川
图是“民主斗士”闻一多教授。在西南联大期间,他发誓蓄须明志,直到抗战胜利。
每年正月初二,团山的张家都要在张家宗祠里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而后,他们又来到张氏始祖坟前献上牺牲和各色供品,慎终追远,各支各系都要在始祖坟前深深跪拜。
修撰于清末民初的张氏族谱,加上现在的后续,记载了迄今23代张氏祖孙的姓名谱系,是研究团山历史的重要资料。
1900年德国工程师在山东进行铁路测量。胶济铁路的建设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仪器设备。
塔克世故居,是努尔哈赤的出生地。上面两幅图展示了昔日满族人的家居摆设和日常生活用品。满族有“养活孩子吊起来”的习俗,意思是把婴儿放在悬挂的摇车里,母亲可以一边干活,一边哄孩子入睡。当年的努尔哈赤,大概也是在这样的摇车中度过了他初涉人世的岁月。
都江堰二王庙的秦堰楼在地震中损毁严重,两层楼的屋顶几乎片瓦无存,但房屋的木制框架还在。 摄影/欧阳杰
摄影 / 欧阳杰
林徽因和梁思成曾受命为联大设计校舍,这是1938年林徽因在昆明巡津街9号的留影。供图/余斌
图是联大学生在昆明城郊东西寺塔附近合影。
张氏宗祠坐落在团山村的中央,门前有一棵大榕树和一个小广场,是团山人现在的主要休闲娱乐场所。每天这里都有早市,每逢周四和周日是街天,附近村子里的人都到这里来赶街。
上世纪初,建设中的胶济铁路,这些设备和器材都是由德国海运而来。
汉族人盖房屋,一般将烟囱设在房脊上。而满族却将烟囱设在山墙两侧,以一段横烟道相连。烟筒多为方形,逐级上敛,似一座小塔,高出屋檐数尺。这也叫“跨海式烟囱”,满语谓之“呼兰”。图为塔克世故居外貌。
一柄折扇以一书一画为宜。此扇为清乾嘉时画家铁舟所作水墨没骨梅花扇面,正面为铁舟行草书法。
摄影 / 马宏杰
为了生计,过去团山村的男人大多在外面挣钱,女人和孩子则留在家中耕地种田、纺织编染。现在张家后人大多以务农为生,无声无息地过着另一种生活。
日本设立的山东铁道管理部,1915年拍摄。到1921年,日本从胶济铁路获取的运输利润达1885万余元。
努尔哈赤,庙号太祖。虽然他终未完成一统天下的鸿志,但他开创了后金汗国,为大清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折扇上绘画题诗始于明代,从此便诞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扇面书画,使扇子成为人们珍爱的收藏品。图为作者正在欣赏各种扇面。
图为抗战时云南电信管理局护国路营业处,联大师生常来此收发电报。
在团山人看来,人是房子的胆,房子要有人气,只要里面有人住,不管晴天下雨,经常打扫卫生,房子就不会垮掉。 摄影/李旭
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青岛火车站全面改造,现代化的新火车站将更加实用和便捷。摄影/张婷
摄影 / 张婷
努尔哈赤当年登基称“汗”的汗宫大衙门和汗王寝宫相邻。想当年他端坐于金銮大殿上,面对苏子河,面对八旗衙门的精兵强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那种荣耀,无人能及。
图为1869年在香港兵头花园即香港动植物公园中合影的少年。从图中可见,他们几乎人手一把扇子。翩翩少年手持折扇,不说是风流倜傥,也颇有儒雅之风。
2005年12月1日,当年的西南联大校友聚集在云南师范大学原西南联大旧址,参加“一二·一”运动60周年纪念活动。摄影/刘建华
摄影 / 刘建华
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的青岛火车站。1992年的改建之后,这面深蓝色的玻璃幕墙和它北边的铁道大厦在人们的记忆里矗立了15年。 摄影/孙立治
棂星门即文庙,建于公元1607年,是清大祖努尔哈赤为融合多民族文化而营建的宗教活动场所。
红木扇匣,是专门存放扇子的用具。 这种扇匣大小不一,有两三层抽屉式,可放置二至八柄或更多折扇。
南屏电影院,是抗战时期昆明建成的最为现代化的影剧院,曾同步放映美国好莱坞影片。联大师生常在此观看影片,并兼职做翻译,那时,《魂断蓝桥》、《出水芙蓉》等影片都是在昆明翻译的。今天,这座饱经沧桑的影院还完好地保留在昆明街头。摄影/龙美光
团山的木雕非常有韵味,尤其是三层木雕,据说目前这种雕刻手艺已经失传,雕工雕出来的图案,非常的繁复逼真,花鸟虫鱼、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无不囊括其中,不同的图案有不同的寓意,不同的图案有不同的精彩。从上至下分别是雕刻在皇恩府隔扇门上的《五女拜寿图》《担货行者图》。
胶济铁路为山东省内的资源提供了出省的渠道。上图为拍摄于1914年的铁路矿场。
曾经的“关帝庙”,民国以后改称普觉寺。努尔哈赤对关羽十分崇拜,并且他知道关公在汉族人民心中的地位,修建关帝庙是他征服汉民族的第一步计划。
作为艺术品的扇子,不仅要求扇面出自名家之手,对扇骨的材质、雕工也有要求。图中的扇骨自上而下依次为镂刻竹扇骨、红木云头扇骨、剔黄刻竹扇骨、鸡翅木扇骨。
摄于1944年的南屏电影院。供图/余斌
胶济铁路济南站
张店站
滋川炭坑
潍县站
坊子站
高密站
胶州站
青岛站
皇恩府须弥座上精心雕刻而成的神鸟造像。在整个团山村,只有张家花园和皇恩府大门的须弥座是用青石雕成。
当年清代皇帝回兴京祭祖的御路古道,两旁高大的古榆树,至今依然挺立。 摄影/陈韶华
西南联大学生和中央电报局的员工在滇池草海边出游。
德国占领时期的青岛地区规划示意图。规 划中胶济铁路的起点青岛站紧邻海滨栈桥。
随着团山村的声名远播,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旅游业的兴起正悄悄地改变着团山人的传统生计方式。但不管团山人今天靠什么方式来繁盛兴旺,在战争中衰落下去的团山村总算找到了一些欣慰。而今在村中那些光滑的青石路面上,仿佛又响起了老祖宗600多年前建村时那密集的马蹄声。 摄影/张有林
无敌的满清铁骑如同狂飙横扫了华夏万里江山。八旗的威名,曾令半数配备了火器的明军胆寒,也成为满清王朝的最大骄傲。但从中国历史来看,任何一个王朝,都是史诗般开始,悲剧般结束,大清王朝也不例外。如今,马蹄声已渐行渐远,大清王朝的荣辱兴衰,令人荡气回肠。在他们离去的背影中,显露出一个帝国的沧桑。关于赫图阿拉,也只能永远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摄影/欧德曼
西南联大学生在螺峰山麓,他们的身后为护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唐继尧的铜像。
1914之前,堆放在青岛站前的货物。这些货物是德国商人库特通过胶济铁路从内地运来。它们将由青岛转口欧洲。
小小一个扇头也有很多讲究,图为各式各样的圆形(俗称“和尚头”)和花瓣形扇头,花瓣形扇头里用的是玳瑁护钉。
数千联大学人在昆明曾留下深深的翠湖情结。沈从文、冰心、吴宓、朱自清曾夹着油纸伞从这里穿行而过,而风华正茂的杨振宁、汪曾祺则在翠湖边度过了他们人生当中最重要的学生时代。今天,翠湖仍是昆明城市文化的一块地标,联大精神依旧穿越在这处美丽的风景中。摄影/陆江涛
摄影 / 陆江涛
明文震孟(1574—1636江苏常州人)所绘。文震孟乃文征明曾孙。工书法。
明陈洪绶(1599—1652浙江诸暨人)所绘。陈洪绶能书善画,造型古拙。
清任薰(1835—1893浙江萧山人)所绘。任薰善画人物、花鸟。
这把扇子的扇面画是1932年由松风画会五人合作的,从所拍的各局部图中,可见其合作情形:松云(章和镛)画秋树;松窗(溥)作寒枝;松风(溥)作坡石;松阴(叶仰曦)画高士;松壑(启功)补桥柯远岫。是年启功先生年仅20岁,是松风画会中最年轻的书画家。
溅血点作桃花扇,比作枝头分外鲜”。一出《桃花扇》,不仅将侯方域与秦淮歌女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演绎得如泣如诉,还展示了一把扇子所承载的优雅文化。摄影/常鸣
摄影 / 常鸣
在云南元阳,只要登上这里随便哪一座山顶,你就会看到充满在大地之间的层层梯田。哈尼人从古至今,垦植了成千上万梯田,梯田长年泡水,保证了稻谷的发育生长和丰收。 摄影/李贵云
摄影 / 李贵云
9月,又到了秋天的收获季节,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大盖乡大盖村的妇女在收割青稞。青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的甘孜州和阿坝州、云南的迪庆、甘肃的甘南等地海拔4200—4500米的青藏高寒地区。它在青藏高原已有3500年的栽培历史,是西藏四宝之首糌粑的主要原料。在宗教节日中藏族人民习惯抛撒糌粑,以示祝福;在举行盛大煨桑时,人们不但要往火里洒水,还要投入青稞制作的糌粑。藏族民歌唱道:你点燃雪笆,我烧起糌粑这种节日的喜悦,在收割者的笑容里已经可以读到。 摄影/吕玲珑
摄影 / 吕玲珑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一带,每到收获时节,人们总可以看到如此壮观的“黄金牌坊”。这一排排整齐晾晒的谷穗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禾晾”,也叫“禾穗”。晚秋稻谷成熟,侗乡的人们将稻穗剪摘,剥去外叶留下一尺多长的禾杆,约五公斤捆成一把,放在禾晾上风干后入仓。侗族人素来团结友爱,他们立的禾晾也亲密友好地一个挨着一个,一排接着一排,一直把溪塘边和寨子旁围了起来,构成了让人赞叹的连心架,好似给侗寨围上了一条金色的长龙。 摄影/李贵云
摄影 / 梁镇劲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06年10月曾经发表一份报告,警告人类正面临3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曾经有科学家计算出,1999年时全球粮食产量可养活全球总人口大约116天,但到现在就只够苦撑57天,低于一般的安全水平。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而言,如何保持粮食的丰产是农业问题的重中之重。 摄影/汤富
摄影 / 汤富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在海南设立了普通野生稻保护区。农业专家通过对野生稻和栽培稻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对比,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帮助。我们熟知的农作物品种基本都拥有各自的“祖先种”,也就是野生种,一些作物则拥有“野生近缘种”,他们的宝贵之处在于能够提供给农业科学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遗传材料。摄影/杨庆文
摄影 / 杨庆文
小麦也是人类生存所依赖的重要农作物品种,其产量占世界粮食总产量近30%,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近1/2。世界的1/3人口以小麦为主粮。目前生产小麦最多的国家有苏联、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等。在中国,小麦的栽培面积仅次于水稻。在农科院作物所的试验田里,我见到相依相傍、比肩种植的两种小麦,它们外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种穗实饱满,外表有点像谷穗,而另外一种则像我们通常所见到的麦穗,挺出长长的麦芒。据专家介绍,小麦有芒的品种可以抵抗侵入的害虫,但有一些无芒的小麦却有着非常优秀的“丰产”基因,也不应该被简单放弃。 摄影/梁灿
摄影 / 梁灿
农科院作物所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楼由各种各样的试验室组成,主要承担农作物种质资源基因多样性分析,以及重要新基因的发掘、克隆、功能分析和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等研究。图为植物“蛋白”研究试验室中的净化仪器。
图为“DNA测序”试验室中研究人员在对样品进行初步测定。
图中的96孔板在这些试验室中被广泛利用,进行每项试验的植物样品都非常纷繁复杂、丰富多样。 摄影/梁灿
这是作物所小麦育种研究专家杨建平博士在进行“中国春”与“矮变1号”小麦品种的杂交试验,他采取的是人工授粉的方式。通过这项杂交试验,可以加强抗倒伏性,能够在特殊的气候条件地区栽培。摄影/梁灿
部分中国起源农业品对外传播示意图。绘图/庞永刚
摄影 / 庞永刚
邱县博物馆陶器 这件邳州博物馆的出土文物陶制小鸭,让我们得窥中国古代鸭种的模糊侧影。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把野鸭驯化为家鸭的国家,现有的鸭种中,北京鸭一直享誉世界。摄影/郑云峰
摄影 / 郑云峰
《农政全书》 中国古代一本重要的农书—《农政全书》。书中不仅记载了开垦、水利、荒政这样一些不同寻常的内容,而且还对大量的农业物种进行记载和探讨,对甘薯这类新引进、驯化的作物也进行了详细的搜集整理。摄影/黄源
摄影 / 黄源
柳湾遗址出土粮食 甘肃柳湾遗址出土的陶罐被剖开后,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与泥砂混杂在一起的农作物颗粒,为研究中国古代的农作物起源提供了宝贵的证据。摄影/郑云峰
神农氏 “神农氏”是中国古代家喻户晓的“农神”。几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蒙昧的人们完全依赖大自然的恩赐,也就是依赖采集为生。相传炎帝神农氏发明了农业,通过遍尝百草,筛选出对人们有用的植物。
农家菜 在普通农家拍摄的一幅丰收小景。这些五花八门的农家菜和串串红辣椒、金黄的玉米看似平常,却留存着悠久的中国农业记忆。摄影/关秀峰
摄影 / 关秀峰
江苏南通市竹林乡 江苏南通市竹林乡的乡村一景。如今像这样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进行绿色养殖的养鸭情景越来越少了。更多是“全上岸”式的规模化养殖和单一品种养殖。摄影/葛克平
摄影 / 葛克平
巫山馆藏文物 这只憨态可掬的小猪是珍贵的巫山馆藏文物,和东汉时期大量出土的酷似野猪的陶猪相比,它已经非常近似于近代饲养的品种了。摄影/郑云峰
粟 俗话说五“谷”丰登,可见这种被称粟的农作物—谷子,对中国是多么重要。摄影/王建通
摄影 / 王建通
这是我们生活里司空见惯的美食之材。它们摆上超市以来,显得日益壮硕、鲜美。但是在这鲜艳的色彩和丰满的形象背后,我们却发现往日果蔬、粮食、食品的香甜味道越来越淡而无味了。
摄影师在江苏南通的一户农家拍到了这样的丝瓜收获场景:这并不是现代农业的大棚之“子”,而属于传统的“农家丝瓜”。有农业专家指出,由于从前的蔬菜都是露地种植、施的是农家肥、适宜的气候和管理方式使那些老品种蔬菜的优势尽显。摄影/葛克平
专家在海南收集的当地丰富的热带农作物。摄影/杨庆文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也是大豆品种最丰富的国家。此图可算是中国大豆品种多样性的展示(供图/邱丽娟)。
东北三江平原广袤的田野上农机轰鸣、麦浪滚滚,这里是中国机械化水平很高的现代化农场。和松嫩平原一样,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能够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与之相邻的松辽平原也已打造成为我国的玉米带。在大力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的思路指导下,不仅东北的农业基地已经初具规模,就是在全国范围来看,黄淮海小麦、新疆棉花、西北黄土高原苹果、浙南闽西粤东柑橘、桂中南双高甘蔗等特色产业带也建设得有声有色。但也正是三江平原这一望无垠的整齐农田,令农业专家产生隐隐的忧虑。有报道称,由于种植品种过于单一,这样的农业耕作常常会遭受大规模虫灾的侵扰,而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由于单一化种植的普及,原本丰富多样、各适生境的农业品种纷纷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 摄影/汤富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荷锄的农人踏田间小径而归。相随的牛、连畴的绿,人与自然亲融和谐。 摄影/李贵云
这是一幅绘制在贵州从江侗寨鼓楼上的彩画,画中一人从田里抓鱼,另一人则用镰刀收割稻子,这是侗族人稻田生活的生动写照。摄影/闵庆文
摄影 / 闵庆文
瓯江彩鲤是青田稻田养鱼的当家品种,由鲤科鱼类演化而来,可食用,还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绿色的水稻与红色的田鱼相依相存、互利共生,实为一道田间好风景。供图/青田县农业局
稻田冬闲时期,可以将地势低洼、常年积水的稻田蓄水养鱼。这样,可以发挥水田的水资源优势,提高稻田利用率。供图/青田县农业局
侗族有歌谣:人有房子,鱼有鱼窝。图1中搭起的木板架子就是所谓的“鱼窝”,鱼儿可以在“鱼窝”里遮阳、避雨。鸭子们成群结队穿梭于稻株间,吃掉了杂草和害虫,鸭粪又为水稻增了肥(摄影/闵庆文)。
图2为稻谷成熟时节,人们带着喜悦的心情,到稻田放水抓鱼。供图/从江县农业局
在干旱的新疆,人们依靠坎儿井流出的水洗衣做饭、浇灌农田,它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近距离看坎儿井,它是把地层中的潜流沿着挖成的暗渠引至地面,再由明渠引入农田或涝坝。
从高空俯瞰下去,这些相连的坎儿井如同一个个巨型的蚁穴。实际上,当年那些辛苦的工匠,也正如蚂蚁般,一点一点地在戈壁之下挖掘着绿洲生命的源泉。
安金磊为鸟儿们播下了谷子,它们不但是安家的客人,更是棉田里椿象、蚜虫们的天敌。发现棉田里的鸟巢和鸟蛋,安金磊喜不自禁。摄影/徐楠
摄影 / 徐楠
安金磊的棉田长势良好,一片油绿的棉株不断长出新的棉朵。摄影/徐楠
在东北三江平原上的万亩农场,上世纪70年代末曾进行大规模农业机械化试验,其结果却并未能在全国推广开来。摄影/邓龙
摄影 / 邓龙
河南汝阳山区秋天换种小麦前的耕种景象,使用的是“二牛抬杠”的传统旱田犁耕方式。对这洋溢着喜悦的一家三口来说,牛甚至被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
2007年夏,安徽农民利用小型手扶播种机补种水稻。 摄影/胡卫国
摄影 / 胡卫国
贵州黎平八舟河边壮观的水车景象。 摄影/李贵云
磨玉米粉的家庭作坊。竹筒送来水流击打木轮使磨转动,整个传动装置清晰可见。摄影/泰峰
摄影 / 泰峰
对高产的追逐正在以牺牲我们原本丰富的物种、原本和谐的生态环境和原本因地制宜的轻巧农具为代价。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粮食危机。自一九四九年以后,农具似乎已全面进入机械化时代。然而即使在今天的大田作业中,许多传统农具仍能寻觅到踪影。其中奥秘何在? 在诞生了分行栽培技术和条播耧车的汉代,我国的人均耕地将近十亩,而今天则减少到了一亩左右。“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更加紧迫。当坐在谷堆上展望明天,当人多地少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我们是否应该从传统农具和它所代表的农业智慧中汲取营养呢? 摄影/汤富
摄影 / 刘乾坤
禹王码头,是平乐镇上众多的古老码头之一,古 时候从这码头前流淌而过的白沫江是重要的水运通道。摄影/黄金国
白沫江是当地人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江边残留 的水车架是当年汲水灌溉农田的重要物证。摄影/黄金国
“沫水西来通长江汇九省商贾繁荣千年埠镇,骑龙东去连锦城聚八方物货富裕百里黎民”。这座高大的牌坊是进入平乐古镇的标志建筑。摄影/黄金国
由溪流汇集而成的白沫江,河里水流清澈,岸边柳条垂拂。水质之好,以至附近的居民甚至可以在河里洗菜。摄影/冉玉杰
“平乐镇,濒河,水陆通道,市口繁富,纸市尤大。”离镇不远的芦沟至今还有大大小小74处造纸作坊的遗迹。图为南宋时期的古造纸作坊。摄影/张福源
风景优美的白沫江与淳朴的民风,成了画家眼里的好素材。摄影/冉玉杰
摄影 / 冉玉杰
小街旧屋,2000多年的历史,在蜀中古镇展开。老镇居民毗邻而居,古镇的文化因子就在这些小街市民的守护中生生不灭地传承着。
这条古老的长街是火井古镇的主体,现在只有极少的几家茶铺和一两家小店在经营,曾经的喧嚣已远去,剩下的是一种历史的沧桑。
图为火井镇盐井村的一户人家,至今他们仍在使用纯天然的天然气,一根胶管从田里的天然气井接到厨房,接上一根铁管直接放入炉子就可以煮饭炒菜。主人说冬天可以取暖,停电了还可以用来照明,一用就是二十多年。
这是复建的“汉代古火井”,井台高约半米,古井内径1米,井口呈六角形,俯身下看,井中犹有一汪清水照见人影。
政府所立的文物标志牌在凉厅街的中央,既让人一目了然,又阻挡了汽车的进入,让街区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也让这条老街成为一条拒绝汽车时代的 古老街道。 摄影/苏小渝
摄影 / 苏小渝
“罗城旱码头,滴水贵如油。”于是罗城的开拓者们,便造了一条似船形的街道,以求水。图为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季福政教授画的船形街速写。
罗城古镇船形街上的古戏台正在上演传统川剧曲目。由于这个戏台,船形街便不同于寻常街市,它成了一座开放式的平民剧场,每逢节庆,便涌来无数戏迷。 摄影/喻磊
摄影 / 喻磊
看戏成了罗城古镇上居民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每当台上檀板敲响,锣鼓铿锵,台下观众便目痴神迷。如此陶醉于传统戏曲的场面令人称奇。 摄影/喻磊
喝茶的人将半条长廊充塞得满满当当,满眼望去几乎尽是老人。他们大都平和而安祥,仿佛是对小镇历史最好的解说。 摄影/喻磊
此为唐代绿釉省油灯。据大诗人陆游讲,将水注入盏边小孔,可省油一半。
尚崇伟和他的邛窑藏品在一起。触摸它们中的每一件,他都会感觉到一份历史的质感。摄影/姜曦
摄影 / 姜曦
尚崇伟先生邛窑藏品的一角,一个武士俑显得十分威风。这一屋的宝贝都脱不开下图那件釉下彩四耳陶壶上的字:“蜀”。
图是十方堂遗址之一,排水沟与家庭小窑炉保存较为完好。
唐代黄绿釉飞天女神莲花高足炉,是一盏炉,还是一朵花?
图为有名的青瓷碎片,在十方堂遗址附近随处可见。
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最新一代邛窑传人何丹正在为省博要收藏的仿古邛窑上彩釉。
传承邛窑制作工艺的何平杨先生的工厂里,要求工匠严格按照传统方法生产。
从十方堂邛窑中出土了十二生辰俑,俑的头上都有生肖图案。这种俑主要出现在隋、唐、五代及宋代的一些墓葬中。
德国绘制的山东半岛矿产分布图。帮助殖民者掠夺矿产是胶济铁路初期的重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