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被全面发现的明朝京师北防线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0年第07期 作者: 常文鹏 李丹 

标签: 基础地理   历史地理   

为了更好地抗击蒙古部族,1421年,明成祖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开启了天子守国门的历史。为了拱卫京师,明朝在北京的北部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少部分位于北京西南方),因此被称为京师北防线。随着边疆烽烟的远去,这些见证过历史的京师北防线上众多的遗迹或是绵亘于山野,或是荒芜于村镇,等待着被全面地发现与认知。

京师在古代指的是一国都城,在明清时期特指北京城。明朝的北京是中国古都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因为它就位于边界地带。出于防卫考虑,一国都城往往都需要有广阔的纵深防御地带,所以距离边界都是较远的。如果都城紧邻边界,而边界另一侧还有王朝的主要军事威胁,那就必须要修建军事屏障来拱卫都城。明朝就在北京北部修筑了大量的军事防御工事(少部分位于北京西南方),因此被称为京师北防线。在历史上,京师北防线发挥过它应有的作用,但是随着战事的远去,其渐渐丧失了军事功能。时至今日,京师北防线上还有哪些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它的湮没又折射出了民族关系怎样的转变?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道防线?这些都等待着人们去全面地发现与认知。

长城边墙、军堡、关隘、烽燧、军驿都是京师北防线的组成部分
明朝迁都北京前,曾在北京修建了紫禁城、天坛等众多皇家宫苑,2020年紫禁城、天坛等都将迎来建成600周年纪念,北京也将迎来建都史上的重要纪念年份。其实,在明朝迁都北京前后,还曾在北京以北修筑了漫长的防线,用以阻挡蒙古部族南下,拱卫京师。这其中既有常见的长城边墙,也有众多散落在边墙附近的军堡、关隘、烽燧、军驿等,它们共同构筑起了拱卫国都的京师北防线。图为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鸡鸣山下的鸡鸣驿,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前朝基础上修筑,距今整整600年,其既是负责传递军情的军驿,又是来往商旅休整的经济重镇,还是一座具备军事防卫功能的军堡。鸡鸣驿是中国现存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古代军驿,也是京师北防线中的重要节点。

以边墙为链条,以军堡为节点:两道长城构筑起了京师北防线

元朝灭亡后,元顺帝逃至漠北,但其军事实力尚存,蒙古部族时刻都想重主中原。明朝初期,对蒙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政策,徐达、常遇春等曾多次率兵深入漠北,打击蒙古。朱元璋还曾在北京东边、北边,在前朝长城的遗迹上修建了三十二关,用来阻挡蒙古部族南下。朱元璋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修筑的这部分长城会成为后世子孙拱卫国都的屏障。

责任编辑 / 线朝华  图片编辑 / 王宁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