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汛是由于冰凌阻塞了河道,导致水流受阻、水位上升的现象,我国中高纬度地区的河流常见凌汛洪水。如图中的中俄界河乌苏里江,由于它自南向北流动,上游平均气温高于下游1℃—2℃,每年开江的时候都会出现“倒开江”的现象,上游先解冻,冰块蜂拥而下,卡塞河道形成冰坝,导致河面快速上涨,形成洪水。摄影/肖殿昌
透过低处沟谷中的原始森林可以远眺皑皑雪峰(摄影/邹滔)。
中印西段边界从班公错到阿克赛钦区域地形示意图
中印西段边界,是指我国西藏和新疆同印控克什米尔辖下拉达克的边界。这部分国界线始终没有任何国家或政权正式划定过,一直沿传统习惯线划分。传统习惯线分为两部分,以空喀山口为交界点,以北是新疆与拉达克的边界,以南是西藏与拉达克的边界。在这段边界中,最受关注的为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和西藏班公错地区。空喀山口以北部分,在地理区域上属于阿克赛钦盆地,其范围北起大红柳滩、南抵空喀山口、西至喀喇昆仑山、东达界山达坂,是西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脉夹峙下半封闭的山间盆地。空喀山口以南的班公错地区,与阿克赛钦盆地地理相连,在地图上共同构成了一个大大的“逗号”形状。现在,许多人也把这个“逗号”区域,统称为阿克赛钦地区,并以此作为中印
西段边界地区的代名词。
从班公错到阿克赛钦 中印西段边界的隐秘之地
山影的两条边伸向无限远处,最后相交于一点,是透视原理造成的一种视觉现象
山影是一般人很难见到的一种影子景观,总是出现在日出或日落前后与太阳完全相反的另一侧天空。此时的山影,由于太阳入射的高度角更低(太阳刚刚跃出地平线或者低于地平线),由太阳光照射山峰形成的山影,其所投射的距离相对来说也就更远,景观也更为壮美。左图展示的是太阳在不同入射高度角时,由太阳光照射山峰所形成的山影,其阴影的长度和形状也在不断变化。其规律就是,太阳高度角越小,山影的长度越长。如果一座顶峰为方形的山峰,其山影的形状,也会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小,而逐渐由梯形变为三角形。尤其是当太阳位于地平线上或地平线以下时,不管山峰是什么形状,其山影都是三角形。这是由透视原理决定的。站在观测者的位置看山影,山影的两条边伸向无限远处,最后相交于一点,因此观测者看到的山影就是三角形的。这和我们观测到的两条铁轨消失在远处的地平线,最后相交于一点是一个道理,都是透视原理造成的一种视觉现象。
山影地影 只有极少数人在欣赏它们
草地上的蘑菇圈,它是真菌菌丝保存和生长的地方(摄影/二木)。
在中印西段边界地带,冰川和荒漠覆盖了大片区域,只在少数地方有植被覆盖,植被类型主要为以下3种(见地图):异针茅、垫状驼绒藜草原,蚤缀、点地梅垫状植被,驼绒藜、臧亚菊沙砾漠。
从班公错到阿克赛钦 中印西段边界的隐秘之地
曾经作物单一的高山峡谷,如今蔬果富足,远销成都
横断山的高山峡谷地带海拔高,蔬果少有病虫害,农药残留少,加之当地早晚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蔬果个头大且口感好,深受成都市民喜爱。
图为阿坝州马尔康市沙尔宗镇农田里的芫根迎来丰收,当地的嘉绒藏人在田间忙着收获。芫根的根可以炒和炖,叶子能做酸菜,是腊肉汤、土豆汤的理想佐料。
横断山区东北部的高山深峡,隐藏着嘉绒藏人的生存“密码”
染色的玉米根皮细胞的显微图,靛蓝色的部分就是内生菌根(供图/李侠)。
菌根 倒过来的地下森林“网络”
播种青稞的老人坐在地上休息的间隙,还不忘喝上两口小酒,以缓解劳动的疲惫。
横断山区东北部的高山深峡,隐藏着嘉绒藏人的生存“密码”
从空中俯瞰阿克赛钦,新藏公路贯穿其中
阿克赛钦是维吾尔语“白石滩”的意思,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虽然周边的山脉高耸险峻,但其内部却地势平缓。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从新彊进入西藏的重要通道。在1953年3月到1957年10月,沿着传统习惯通道,从新疆叶城到西藏阿里的新藏公路完成了修筑。摄影/向文军
从班公错到阿克赛钦 中印西段边界的隐秘之地
摄影 / 向文军
刘润进 青岛农业大学教授、菌根学专家 插画/李亚龙
菌根 倒过来的地下森林“网络”
横断山区东北部的高山深峡,隐藏着嘉绒藏人的生存“密码”
嘉绒地区是藏区少见的以猪肉为主要肉食的区域,腊肉在当地很受欢迎
理县甘堡乡的嘉绒藏人东布恩波在家里做一个小型煨桑仪式,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屋子中央的火塘上挂着山区特有的烟熏老腊肉。嘉绒地区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与汉地交流频繁,在饮食与文化上受汉文化影响较大,比如当地制作川味香肠、在厅堂挂上“寿”字或者“福”字。摄影/邓崇刚
横断山区东北部的高山深峡,隐藏着嘉绒藏人的生存“密码”
摄影 / 邓崇刚
2014年10月2日上午8点07分,在攀登卓奥友峰(海拔8201米)时,广西柳州登山家刘政拍摄到了卓奥友峰的山影以及山影右侧的另一座8000米级雪峰——希夏邦马峰(海拔8012米, 摄影/刘政)。拍摄地点:卓奥友峰
拍摄时间:2014年10月2日 8:07AM
山影地影 只有极少数人在欣赏它们
图为在斯瓦特县发现的辛格尔达尔窣堵波(摄影/宋小虎)。
印度河上游佛教岩刻敦煌壁画的“原型”?
摄影 / 宋小虎
理县甘堡乡八什闹村的嘉绒藏人正将圆白菜装车,准备运往成都。摄影/魏伟
横断山区东北部的高山深峡,隐藏着嘉绒藏人的生存“密码”
摄影 / 魏伟
菩萨概念的出现,是犍陀罗佛教之不同于原始佛教的重要创新
在齐拉斯1号遗址的河道畔,有一处体量极大的精美菩萨岩刻。菩萨概念的出现,是犍陀罗佛教之不同于原始佛教的重要创新。左边的观音菩萨头顶饰以宝冠,上身赤裸,左手持莲花,右手在胸前做说法印,腰部以下为对称式袈裟,跣足站立在双层莲花座上,身后被头光和背光环绕。中间为弥勒菩萨,造型基本类似但身体比例略大,左手持净水瓶,身后背光边缘带以树叶图案装饰,莲花座下的铭文意为“僧侣中的英雄”。岩刻中还出现了寓意吉祥的盆花和覆钵式佛塔,塔基饰有简单的科林斯柱,顶部幡带飘扬,塔底部的婆罗米铭文意为“供养神圣的佛法”。
印度河上游佛教岩刻敦煌壁画的“原型”?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的理县朴头镇是嘉绒藏人的聚居地带,这里地处高山峡谷,镇内海拔落差达3800米左右。朴头镇无论自然景观,还是农牧业都呈“立体”分布,与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关系密切。图上的大黄峰海拔5922米,距离朴头镇不远,是阿坝州第二高峰。雪山下的城镇村落宁静祥和,与洁白的雪山一起构成当地常见的绝美景致。摄影/魏伟
横断山区东北部的高山深峡,隐藏着嘉绒藏人的生存“密码”
摄影 / 魏伟
当观察者面向太阳,此时太阳处于较低位置,而山峰又很高大,太阳会将山峰的阴影投射到云层上,形成一个三角形的阴影。这也是因为透视原因造成的。2018年1月10日,登山家刘政在攀登南美最高峰阿空加瓜峰(海拔6960米)时,也邂逅了极为壮观的山影(摄影/刘政)。
拍摄地点:阿空加瓜峰(南美最高峰,阿根廷境内) 拍摄时间:2018年1月10日 7:02AM
古代犍陀罗地区遍布珍贵的佛教遗迹
从古印度传来的佛教在犍陀罗地区经历了革命性的发展和再造,成为具有全新思想体系的世界性宗教。至今犍陀罗地区依然保存着大量珍贵的佛教遗迹。图为吉尔吉特郊区岩壁上雕刻的单佛立像,岩壁上有明显的木榫眼,佛陀左手下垂,举右手施无畏印,双脚略略分开,重心在右脚,左脚呈放松稍舒展状,这是古代犍陀罗艺术晚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风格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密宗风格佛像。
印度河上游佛教岩刻敦煌壁画的“原型”?
在唐热曲与斯潘古尔湖交汇的最后几公里,山谷间出现了一片花的海洋。黄灿灿的马先蒿热烈而肆意地怒放着,与两侧寸草不生的荒山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班公错到阿克赛钦 中印西段边界的隐秘之地
横断山区东北部的高山深峡,隐藏着嘉绒藏人的生存“密码”
阳光照射到地球上,地球身后会有一个投影。一旦月球进入地球的影子之内,就会形成月食现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背向太阳、没有阳光直接照射的一面,其大气层上处处都是地影。
山影地影 只有极少数人在欣赏它们
图为马尔丹伽玛尔噶利寺院最高处的佛塔。马尔丹位于白沙瓦东北部,属于犍陀罗的重点区域(摄影/宋小虎)。
印度河上游佛教岩刻敦煌壁画的“原型”?
摄影 / 宋小虎
热角村,中印西段边界诸多通道中仅有的几个村庄之一
热角村是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日土镇下辖的行政村,位于从日土县城通往斯潘古尔湖的山谷中,这段山谷和斯潘古尔湖西北侧与印度楚舒勒连接的一片两山间的平坦开阔地一起,被统称为莫尔多通道。莫尔多通道在历史上是沟通拉达克和阿里之间的重要交通要道,只是现在已不复昔日的繁华。热角村是藏族村,村民们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近年来,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一个居民点老旧的房屋多已被废弃(本图),崭新的二层藏式别墅正在不断建起(下图),与古朴又静穆的佛塔隔河而望、遥相呼应。
从班公错到阿克赛钦 中印西段边界的隐秘之地
芒来 蒙古族 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 中国马业协会副理事长
蒙古族小骑手 在那达慕上赛马的孩子
图为登山家刘政登顶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时拍摄到的山影,该山影的两条边在远处相交于一点,形成了极为壮观的金字塔形山影。摄影/刘政
拍摄地点:雀儿山(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拍摄时间:2012年8月6日 6:36AM
动人心弦的佛本生故事在岩石上熠熠生辉
在夏迪亚尔的一处交通要道上,一块平坦的岩石上刻满了华丽的窣堵波群和佛像。位于中间的主窣堵波下有三级台阶,旁边站立着身着中亚服饰的信徒。右边的窣堵波以三角形结构的造型取代了圆顶。左边的图案是一尊双肩发光的佛陀像,他盘坐着的腿上停着一只鸽子,佛陀右边有一个人手拿一秤天平,这个画面来自于著名的佛本生故事“割肉贸鸽”。画面中还有一对正在拜佛的父女,男子头戴帽子,双手行礼,女儿身着长袍,左手持花,右手持香炉,正在弯腰行礼。佛塔、佛像的间隙中还有婆罗米文和粟特文镌刻的供养者名字以及佛教铭文,这些铭文表达了信徒对佛教的虔诚信念。
印度河上游佛教岩刻敦煌壁画的“原型”?
在这一地区生存,不论对人还是动物来说都非常艰难
在中印西段边界地区,从班公错一路向北,条件越来越艰苦,遇到的动物也越来越少。在羌臣摩河河谷中,作者遇到了此程最后一群动物——一群羚羊,此后,虽然在温暖的夏季,但再没有看到任何成群的动物,这也足以说明在这个地区生存是多么艰难。摄影/向文军
从班公错到阿克赛钦 中印西段边界的隐秘之地
摄影 / 向文军
小骑手的比赛机会在减少,但赛马文化的生命力依然强健
小骑手孟根胡义嘎骑着漂亮的白色赛马在草原上踱步。如今,一些地方出于安全的考虑,对那达慕骑手的年龄和体重加以限制,再加上许多孩子平时在城里上学,小骑手们在大草原上赛马的机会没有以前那样多了。即使如此,这一传统的生命力仍然十分顽强,在一个又一个草原上的家族间,赛马文化在不断延续着。
蒙古族小骑手 在那达慕上赛马的孩子
巴基斯坦北部地区连接着南亚次大陆、西亚、中亚和中国的西部地区,多条重要的古代交通路线都要经过这里,尤其是罕萨、吉尔吉特和齐拉斯等地,都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节点。在喀喇昆仑公路沿线和主要河流的交汇处,发现了大量时间跨度极长,汇集着多文种题刻和宗教图像的岩刻,证明了现代喀喇昆仑公路所经路线,从遥远的古代起就是一条“公”路。图中的罕萨河沿着喀喇昆仑公路流淌,与吉尔吉特河汇合后流入印度河,罕萨也是印度河岩刻的重要分布区。摄影/陈业伟
印度河上游佛教岩刻敦煌壁画的“原型”?
摄影 / 陈业伟
萨利吉勒干南库勒,面积约为70.8平方公里。千万年来,气候的干湿冷暖变化,在它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湖岸边一圈圈同心圆状的湖堤,清楚地记录着湖泊面积的变化。在青藏高原上,类似萨利吉勒干南库勒这样保存有数十条湖堤的湖泊屡见不鲜,甚至还有多达上百条的。根据对古湖堤的研究,科学家们认为,在距今约5万年至2.5万年前,青藏高原上存在一个大湖期。摄影/向文军
从班公错到阿克赛钦 中印西段边界的隐秘之地
摄影 / 向文军
2015年和2016年,中国著名登山家张梁先后两次向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顶峰发起冲击,遗憾的是均未能成功。2017年7月,张梁第三次攀登乔戈里峰,最终成功登顶。登顶后,张梁看到乔戈里峰巍峨的山影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地平线上,于是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精彩的瞬间(摄影/张梁)。
拍摄地点:乔戈里峰
拍摄时间:2017年7月27日 6:55PM
山影地影 只有极少数人在欣赏它们
学者猜想:敦煌壁画的“舍身饲虎”图像可能取材于印度河岩刻
在佛陀的前世故事中,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传奇,是一部思想性至高无上的作品。敦煌254窟的舍身饲虎壁画中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数个情节交织在一起,既表现了萨埵太子投身跳崖的场景,又有萨埵卧于虎前、饿虎围食的情节,而左侧高耸的佛塔显得庄严而宁静。这幅作品突出了因舍身而悟道成佛的思想,画面充满了悲壮而高尚的气氛。齐拉斯岩刻与敦煌壁画的两幅舍身饲虎图像,虽远隔千里,但从构图到内容上都堪称姊妹篇。
印度河上游佛教岩刻敦煌壁画的“原型”?
在斯潘古尔湖的滋润下,山谷间出现了花的海洋
斯潘古尔湖(曼冬错)是莫尔多通道内景观最美之处,碧蓝色的湖水呈“~”形在班公山南侧绵延约20公里,尽显柔美旖旎之态。
从班公错到阿克赛钦 中印西段边界的隐秘之地
小骑手在快马赛上拥有巨大优势,成年人则更适合其他类型的比赛
那达慕的快马赛上,草原尘烟四起,几位小骑手冲在最前列。如果是更长途的竞赛,差距会拉得更大。一般说的那达慕赛马是指快马赛,骑手通常不分组,而是一起出发,在广袤平坦的草原上一同飞驰,体重轻的小骑手相比成人具有巨大的优势。此外,蒙古族也有走马赛、颠马赛等需要借助套马绳、马鞍、马镫等工具控制马匹步伐的赛马类型,这类比赛需要充分的体重和力量,儿童难以控制,一般是成年骑手参赛。摄影/舒泥
蒙古族小骑手 在那达慕上赛马的孩子
摄影 / 舒泥
红外相机捕捉到的林中“意外之喜”
我国较为普遍使用红外相机技术进行野生动物调查是近十几年的事情。红外相机拍摄的野生动物画面,展示了野生动物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具有极为宝贵的影像资料价值。同时,基于红外相机调查技术的系统调查研究,能反映野生动物的整体现状、群落结构与动态变化等,为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
王朗 以大熊猫之名
2019年5月22日早上7:15,在珠峰南坡海拔8700米的地方,由于登顶人员太多,登山家、高山摄影师王振(网名ROCKER)被拥挤的人流堵在了半道,而珠峰峰顶其实已近在咫尺。正当王振在焦急等待的时候,太阳从东方的地平线渐渐升起,他突然发现,此刻太阳光照射在珠峰山体上,在远处投射出了一个金字塔形状的巨大阴影。这个阴影,就是山影。而山影和地影——地球本身投射在大气层上的影子,都是人们可以观测到的两种大尺度影子景观。
摄影/王振
拍摄地点:珠穆朗玛峰
拍摄时间:2019年5月22日 7:15AM
西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连绵的群峰,默默守卫着阿克赛钦
阿克赛钦是西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脉夹峙下半封闭的山间盆地,盆地周边的山峰海拔基本都超过了6000米,垭口海拔大多超过5000米。照片中近处的山脉为昆仑山,远处的山脉为喀喇昆仑山。
从班公错到阿克赛钦 中印西段边界的隐秘之地
落差226米的凯厄图尔瀑布虽非世界上最大的瀑布,却是一道颇具名气的瀑布,水量巨大、气势恢宏。在“世界瀑布数据库”网站所列出的综合排名中,它仅次于伊瓜苏大瀑布位列第二。为了完整体验这道瀑布以及造就它的波塔罗河的魅力,作者一行自瀑布下游60公里处出发,漂过激流,穿过雨林到达凯厄图尔面前,并完成了绳降,创造了南美洲绳降的新纪录。
深入亚马孙 水与密林交织的秘境
参加完比赛的小骑手们正乘车准备离开赛场,并向镜头挥手致意。
蒙古族小骑手 在那达慕上赛马的孩子
壮丽大河的隐忧
亚马孙河及其滋养的广袤雨林有着怎样的生态价值,已无需多言。每一年河水漫涨、回落,如同有生命般规律地舒张,维持着大河与密林之间生命的律动。然而,亚马孙河巨大的水量以及两岸无边无际的雨林也让它卷入了越来越多的利益纠葛之中,过度砍伐蚕食着雨林,在一些支流上修建的水坝,使得河面抬高,将原本季节性浸于水下的森林彻底吞没。根据2016年公布的数据,亚马孙流域的诸多国家计划在其源头安第斯山脉与亚马孙平原的交界处修建大量的水坝。或许有一天,这里水和雨林的格局都将被彻底改变,这条狂野的大河也终将被套上笼头。而这一切的代价如何,我们却不得而知。
深入亚马孙 水与密林交织的秘境
牧区的孩子们自幼与马为伴
那达慕会场的旁边,三位小朋友做起了游戏,轮流骑马。在牧区,人们会让孩子从小与马为伴,或跟大人一起饲养马匹,培养人与马之间的感情。摄影/舒泥
蒙古族小骑手 在那达慕上赛马的孩子
摄影 / 舒泥
作为植被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森林更新动态、碳循环等方面长期监测的野外平台之一,王朗样地将为物种空间分布格局、动植物交互作用、植被群落结构与更新以及气候变化影响等生态学的前沿及热点问题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平台支撑(摄影/王飞)。
羌臣摩河河谷,藏族牧民祖祖辈辈放牧的地方
在羌臣摩河河谷中,一座孤零零的土房子挺立在旷野上。这是一家来自日土县牧民的宿营地,这片草场是牧民们的季节性草场,他们祖祖辈辈都在这片传统牧场上放牧。远处的喀喇昆仑山威严而肃穆,矗立在天地间,无言地见证着一切。
从班公错到阿克赛钦 中印西段边界的隐秘之地
亚马孙河发源于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脉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山,它一路向东,蜿蜒蛇行,直奔大西洋而去,沿途吸纳了众多的支流,犹如植物密集的根系一般,汇成一张流域面积达700万平方公里的巨大水网,几乎覆盖了整个南美洲北部。而在水网漫延之处,又造就了地球上最广袤的热带雨林,为大地添上一抹浓绿。如果从水系和植物区系的角度来看,亚马孙河流域与亚马孙雨林的范围大体重合,又有所区别,为“亚马孙”这个词赋予了双重含义。
深入亚马孙 水与密林交织的秘境
父辈当教练,孟根胡义嘎在那达慕赛场接连夺冠
孟根胡义嘎的赛马教练是他的爸爸和舅舅,照片中,爸爸正在骑摩托车对他进行训练。比赛时,何时该稳住速度保持体力,何时该突然加速超越对手,都需要小骑手心中有数,与马匹互相理解彼此的意图。在家人的教导下,孟根胡义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那达慕赛马的冠军。许多小骑手的教练就是家中的长辈,这些长辈有的是驯马师,有的是马上健将,蒙古族传统的赛马文化就这样代代传承。
蒙古族小骑手 在那达慕上赛马的孩子
实际上,据昆山杜克大学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牲畜放牧不仅仅是王朗自然保护区最广泛的人类干扰因素,也是全国的大熊猫栖息地都面临的严峻考验之一。放牧到保护区的牲畜由于是散养状态,所以会进入保护区的高海拔地带(下图),对那里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威胁。摄影/李彬彬
为了保持赛马的个性和斗志,人们一般不会随便骑乘,也不让它干重活儿。赛前,孟根胡义嘎和爸爸把马送上货车,白色赛马的身上已经披好了“战衣”。
蒙古族小骑手 在那达慕上赛马的孩子
虽然用单反相机等可以拍摄到比较精美的动物图片(本图 摄影/李彬彬),但是想要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智能化监测、评估和管理,既可以避免与黑熊这样的猛兽(下图/李晟)面对面,又可以实现对动物活动近乎零干扰的红外相机技术,是最适合的技术手段(下下图 供图/李晟)。
反云隙光的形成原理与山影很类似,都是由透视原理造成的
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喀纳斯湖上空,摄影师背对西边的落日,面朝东方,拍摄到了一个奇特的画面:在东方的天空上,平行云缝形成一束束反云隙光,投射到维纳斯带和地影之上。
拍摄地点:喀纳斯湖(新疆阿勒泰布尔津县) 拍摄时间:2016年8月11日 9:52PM
山影地影 只有极少数人在欣赏它们
日用马与赛马不同,小骑手孟根胡义嘎平时不会随便骑乘赛马
锡林郭勒的小骑手孟根胡义嘎6岁开始学骑马,他坐在日常所用的马上,手中牵着一匹漂亮的白马,那是他的赛马,只有在训练和比赛时才会骑乘。
蒙古族小骑手 在那达慕上赛马的孩子
9分钟后,刘政成功登顶卓奥友峰,这时他在卓奥友峰顶峰再次见到了该峰形成的巨大山影(摄影/刘政)。
拍摄地点:卓奥友峰
拍摄时间:2014年10月2日 8:16AM
新藏公路西侧的阿克赛钦地区,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禁区”
新藏公路已经全程柏油化,除叶城至三十里营房段为跨越昆仑山的崎岖盘山路外,其余路段基本平直无碍,使得普通民众也有机会在这条路上自驾甚至骑行(摄影/向文军)。
从班公错到阿克赛钦 中印西段边界的隐秘之地
摄影 / 向文军
图中,孟根胡义嘎正带着家里更小的孩子玩耍,学骑马先从骑羊开始。
蒙古族小骑手 在那达慕上赛马的孩子
王朗主山脊:“野生动物的高速公路”
将红外相机布设在野生动物可能出现的地方,有利于记录那些分布范围狭窄、密度低、数量稀少的保护物种,所以适用于记录活动较为隐秘的大中型或夜行性的珍稀兽类和雉类。王朗自然保护区的主山脊,是很多野生动物都会利用的一条迁移通道,所以被誉为“野生动物的高速公路”。布设于这条通路上的相机,拍摄到了毛冠鹿(上图)、林麝、猪獾和红腹角雉等野生动物的身影。
王朗 以大熊猫之名
班公错绵长的湖岸线上,孕育着一片片湿地草场。这样的水草丰美之地不仅是牧民们赖以生存的宝地,也是动物们的乐园。照片中自由自在的马儿们在草地上或徜徉漫步或休憩觅食,与远山和湿地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安宁的画面。摄影/刘思远
从班公错到阿克赛钦 中印西段边界的隐秘之地
摄影 / 刘思远
其余如水面掠过的美洲鸬鹚,以及偶尔得见的“食梦兽”马来貘的远亲南美貘等也远远不能穷尽亚马孙雨林之中生命的精彩。
深入亚马孙 水与密林交织的秘境
那达慕大会上,两位小骑手把其他对手遥遥甩在身后,正在向着终点做最后的冲刺,二人二马争得不相上下,身后是骑着摩托为他们呐喊助威的父辈亲戚。蒙古族赛马的小骑手通常是体重30—35公斤、勇敢、机灵的孩子,他们不但要掌握驾驭赛马的技术,还要有充分的体能。摄影/舒泥
蒙古族小骑手 在那达慕上赛马的孩子
摄影 / 舒泥
在世界不同地区的高山攀登,都有机会看到极为壮美的山影景观
美国夏威夷岛的莫纳克亚山,海拔4205米,形状近似圆锥形,在落日余晖的照射下,该山的山影看起来却是一个三角形,这是因为透视的原理。长长的山影一直向远方的地平线延伸,与天空下方的维纳斯带和地影相交。可以说,这是一张同时出现山影、维纳斯带和地影的珍贵图片。拍摄地点:莫纳克亚山(美国夏威夷) 拍摄时间:2016年2月4日 6:20PM
山影地影 只有极少数人在欣赏它们
新藏公路不仅是沟通西藏和新疆之间的唯一要道,也对维护中印西段边界地区的稳定和安宁有着重要意义。在公路西侧,出于管理需要,普通人不得随意进入,而且公路西侧为荒凉浩渺的无人区,进入其中的车辆大多只能在土路上行驶,一旦发生事故或故障,后果可能会非常严重。
从班公错到阿克赛钦 中印西段边界的隐秘之地
在高山密林从事科学研究,需要毅力和勇气
王朗自然保护区内最低海拔为2300米,海拔跨度近2700米,植被从山地温性针阔混交林到亚高山针叶林(摄影/邹滔),一路拔升为高山灌丛杜鹃林、高山草甸和流石滩。
每一张8000米级雪峰山影的图片,都是登山家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
2017年10月2日,在攀登海拔8125米的南迦帕尔巴特峰时,张梁再次有缘目击并拍摄到了山影。此刻张梁正在海拔将近8000米的绝壁上努力攀登,在这种空气稀薄的高海拔地带,向上每一步的攀登,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目击到了南迦帕尔巴特峰极为壮观的山影后,张梁抑制住内心的激动,艰难地掏出相机,一边努力保持身体平衡,一边按下快门,拍下了这张极为珍贵、难得的南迦帕尔巴特峰山影图片。可以说,每一张8000米级雪峰山影图片,都是登山家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摄影/张梁
拍摄地点:南迦帕尔巴特峰
拍摄时间:2017年10月2日 6:07AM
胜利山,见证了“空喀山口事件”“军政双胜”的小山
1959年10月20日,三名印度武装人员在空喀山口以南地区越入中国领土,受到中国边防人员警告,但印方拒绝听从。中国边防人员不得不将他们解除武装,予以扣押。第二天,一支由70余名印度武装人员组成的巡逻队在同一地点闯入中国领土,并首先向中方开枪射击。在印方又进行了第二次射击后,中国边防人员忍无可忍终于予以还击。此次事件,以我方以少胜多告终,周恩来总理说:“取得了军政双胜!”。为纪念这一胜利,发生战斗的独立山头,被命名为“胜利山”。
从班公错到阿克赛钦 中印西段边界的隐秘之地
巴西的马瑙斯是亚马孙河流域上最大的城市,这里也是著名的“黑水河”内格罗河汇入亚马孙河的地方。内格罗河中大量落叶腐烂所释放的单宁酸将河水“染”得浓黑如墨,与亚马孙河形成“泾渭分明”的景观。
深入亚马孙 水与密林交织的秘境
2018年5月28日,张梁登顶北美洲最高峰迪纳利峰(海拔6194米)时,再一次目击山影,不过这次的山影与他以往看到的山影不太一样,这次是投射到白云之上的“金字塔”投影(摄影/张梁)。
拍摄地点:迪纳利峰(北美最高峰,美国阿拉斯加境内)拍摄时间:2018年5月28日 7:11AM
如今,现代文明已经如同洪水期深入雨林的河水一般,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亚马孙这片原始、野性的地域。很多曾经生活在雨林深处的原住民已经走出密林,融入现代社会,或前往城市工作,或为游客担任导游。留下来的人们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就地取材,利用雨林中的树木建造房屋。
深入亚马孙 水与密林交织的秘境
通过持续多年的生物多样性监测调查,研究人员发现王朗自然保护区的高海拔地带(本图 摄影/李彬彬),生活着数量很多的岩羊(下图 摄影/李彬彬),但是目前却还没有发现有雪豹的踪影。像雪豹、金钱豹等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大型食肉动物,对于控制生态系统内食草类哺乳动物的数量以及维持整个系统的健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的缺失,意味着这里的生态系统存在着隐忧。
王朗 以大熊猫之名
从垭口上远眺,印度一侧的班公错扑面而来
班公错是我国境内面积比率最大的国际湖泊,约70%的湖面在我国境内,30%的湖面在印度一侧。照片中湖面的主体部分为印方一侧的班公错,在班公错我方的最西侧,班公山向湖中伸出一段弧形山崖把湖水揽入怀中,在湖水反复的冲击下,山崖前端被侵蚀成窄窄的一道,形如鸭喙,被形象地称为“鸭子嘴”。
从班公错到阿克赛钦 中印西段边界的隐秘之地
在爸爸的帮助下,3岁小姑娘已经可以独自御马
小骑手不分性别,女孩子也可以成为优秀的骑手。3岁的小姑娘恩克图拉在爸爸的教导下已经可以单独控制马了,这个年纪的孩子还不知道害怕,可以在马背上逐渐适应骑马的感觉,再过几年,就能够充分驾驭马匹的一举一动,成为一名老练的小骑手了。摄影/舒泥
蒙古族小骑手 在那达慕上赛马的孩子
摄影 / 舒泥
这里有全球唯一的大熊猫原始针叶林栖息地样地
王朗亚热带亚高山暗针叶林25公顷监测样地于今年6月份正式加入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成为全球唯一在大熊猫原始针叶林栖息地内建立的大样地。
王朗 以大熊猫之名
奔涌的亚马孙河以及广袤深邃的雨林孕育了高度的生物多样性。这里生长着16000多种植物,动物方面单是鱼类就超过了2500种。在雨林中抬眼望去,松鼠猴等小型灵长类在林间欢跳,寻找食物;
深入亚马孙 水与密林交织的秘境
在那达慕赛马上获胜,是骑手、马主、马匹共同的荣耀
蒙古族赛马活动从赛前到赛后都有独特的传统礼仪。据史料记载,北方游牧民族祭拜敖包时会举办赛马,赛前要让骑手绕敖包三圈,这样的传统如今在内蒙古许多地区都有延续。骑手的服饰也有讲究,头上系彩绸,衣服既要轻便合体,又要鲜艳漂亮,具有各部族的民族特色。那达慕赛马的胜利者不仅是骑手,也是马主和马匹,他们会在赛后一同接受布匹、彩绸、哈达、称号等奖赏,有时,最后到达终点的马也会得到奖励。图中,赛马的获胜者们正在等待接受颁奖。
蒙古族小骑手 在那达慕上赛马的孩子
中国河川径流年内变化类型图
(沃耶科夫河流分类法的中国应用)
关于洪水的几个话题
在亚马孙流域,还有水中沉积物含量较低的“清水河”以及富含沉积物而令河水显得比较浑浊的“白水河”两种河流。作者一行在洪水期自马瑙斯出发,先北上探索内格罗河流域,又顺河南下,借助涨水时在雨林中形成的临时水道深入密林。
深入亚马孙 水与密林交织的秘境
在土壤中,外生菌根真菌的菌丝体会聚集在根系周围繁殖,紧紧地包裹着根系,形成一层菌丝层。这层菌丝体看起来像一只手套,罩住根系,因此也被称为菌套。菌丝层的重量可以达到植物吸收根重量的25%—40%,因此它不仅是吸收营养的器官,还可以储藏养分。下图为外生菌根的电镜图。而内生菌根存在于根皮细胞的内部,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它的真面目。
菌根 倒过来的地下森林“网络”
雨洪式河流是指由于暴雨引发流域型洪水的河流,洪水与雨季同期。澜沧江上游地区有大量的冰川融水作为补给,中游地区既有冰川融水,又有夏季雨水作为补充,越往南雨水补给的作用越大。图片拍摄于澜沧江下游云南省保山市,汛期涨水的时候,下游的澜沧江就是雨洪式河流。为什么汛期的澜沧江没有形成滔天浑浊的洪水呢?这是由于河形对洪水的调节作用。一般来说,流域宽度越大,越接近圆形,洪水泛滥的可能性也越大(如图所示)。以澜沧江为例,主河道两侧没有大、长的支流汇入,河形“瘦长”,因此洪水流量不大,洪峰也比较平缓。
关于洪水的几个话题
在阿克赛钦荒原上,遇到十分罕见的降雨
阿克赛钦处于喀喇昆仑山与西昆仑山之间,为中喀喇昆仑山北翼的雨影地带,年降水量仅20—50毫米,气候十分干旱,垫状驼绒藜高寒荒漠占统治地位,还有大片无植被的光裸荒漠分布。作者一行在荒原中心地带跋涉时,却非常幸运地遇上了一次降雨,并将这难得的瞬间记录了下来。
从班公错到阿克赛钦 中印西段边界的隐秘之地
不是所有的真菌都能和植物形成菌根,形成菌根的真菌主要是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的真菌,而形成菌根的植物范围却很广泛,从草本、灌木到乔木都有菌根结构。根据真菌在植物根系细胞的存在方式和结构,菌根可以分为八种类型,也可以简单分为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和内外混生菌根。内生菌根又可细分为丛枝菌根、兰科菌根、水晶兰菌根、欧石南菌根(又称杜鹃花菌根)和浆果鹃菌根。
其中丛枝菌根是分布最广泛的菌根,它因在根系皮层细胞内形成“丛枝”结构而得名,偶尔还能看到“泡囊”结构。比如生活中常见的三叶草、玉米、土豆、黄瓜、番茄、洋葱、韭葱、烟草等都会形成丛枝菌根。外生菌根的植物基本上都是森林的木本植物,如橡树、栎树、松树、柏树、苏铁等等,而内生菌根的植物主要是草本,如兰科、杜鹃花科、鹿蹄草科等。
❶ 杜鹃花
欧石南菌根(又称杜鹃花菌根)
❷ 松露
外生菌根真菌
❸ 球果假沙晶兰
水晶兰菌根
❹ 松乳菇
外生菌根真菌
❺ 松茸
外生菌根真菌
❻ 鸡油菌
外生菌根真菌
❼ 红菇
外生菌根真菌
❽ 杂种杏黄兜兰
兰科菌根
❾ 天麻
兰科菌根
❿ 车前草
丛枝菌根
⓫ 十字花科植物是很常见的不形成菌根的植物,除此之外,还有石竹科、景天科、茅膏菜科、槲寄生科、山龙眼科等植物,它们有自己获取氮和磷的方式,不需要菌根真菌帮忙。比如茅膏菜科的植物也被称作食虫植物,可以从昆虫体内获取氮和磷;槲寄生科植物可以从寄主身上获取营养。
⓬ 外生菌根真菌的菌丝聚集包围在植物吸收根上,形成或厚或薄的菌丝层,多数厚度为30—40微米,如同一个套子,也被称为菌套。插画中黄色的部分就是菌套,下一页有菌套的电镜图。
⓭ 很多土壤中的小型动物,比如甲虫的幼虫或蚯蚓,会以菌丝为食。
菌根 倒过来的地下森林“网络”
在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群峰间,发育了众多的冰川,喀喇昆仑山是世界山岳冰川最发达的高大山脉,昆仑山也是我国的大冰川区之一。摄影/向文军
从班公错到阿克赛钦 中印西段边界的隐秘之地
摄影 / 向文军
位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阔、水量最大的水系。尽管平日显得十分平静,在洪水季节,亚马孙河的干流及部分支流暴涨的河水会将沿岸的雨林和远处的农田淹没。虽然人们常把“洪水”与“猛兽”并列,但对雨林中的动植物而言,亚马孙流域每年周期性的洪水却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而对依水而生的当地居民而言,他们的房屋和出行方式也早已针对洪水产生了“适应”。
深入亚马孙 水与密林交织的秘境
副热带高压与中国雨带
副热带高压带是控制太平洋台风活动和中国春末到秋初降水的重要暖性气压系统,它的强度、范围和位置随着季节变化。副高中心通常干旱少雨,但副高西北侧边缘是冷暖空气相遇的地方,常有大范围的降水。
关于洪水的几个话题
每年洪水季,亚马孙河流域的河流水面上涨,延展的河面将两侧的雨林淹没,时间可达200天之久,形成“洪泛森林”生态系统。黑水河与白水河所淹没的雨林分别被称作Igapo和Varzea,而远离河道、不受洪水影响的雨林则可视为“陆地雨林”。洪水带来的沉积物,以及水下腐烂的植物叶片为生态系统提供了营养,雨林的动植物则对漫长的洪水期产生了响应——雨林中的许多乔木和灌木会以洪水为信号,进入结果期,果实借助以之为食的鱼类传播。一些水生哺乳动物在此时借助洪水形成的河道进入雨林觅食,水中及陆上的各类捕食者伺机而动,当地的原住民享用着洪水带来的馈赠……雨林与河水之间形成了新的平衡(插画提高了水下能见度)。
深入亚马孙 水与密林交织的秘境
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共生关系,比如植物能跟一些种类的细菌、放线菌共生,最常见的就是根瘤菌可以帮助豆科植物固氮。而植物和真菌建立的共生结构就是菌根,其中参与菌根形成的真菌称为菌根真菌。化石证据表明,早在3.5亿—4.5亿年前,菌根真菌就与古老的陆生植物形成了共生关系。它们同植物一同演化,在植物从水生环境到陆生环境的转换中,菌根真菌贡献了巨大力量,帮助植物能在岩石基质或缝隙中生存下来。
菌根 倒过来的地下森林“网络”
横断山区东北部的高山深峡,隐藏着嘉绒藏人的生存“密码”
雨水和融水混合类
雨水、融水各形成一个汛期
这一类河流基本位于我国的半湿润地区,北界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比较接近。与雨洪式河流比较明显不同的是,这一类河流可能会存在两个汛期。春汛是由于季节性积雪融化,或者兼有高山冰川融水的补给,形成了一次历时较短、洪峰水量相对小的汛期;夏季到秋季的汛期则主要来源于雨水,流量更大,洪峰更高。根据汛期的特征,可以将这类河流再细分为6种。
关于洪水的几个话题
图是正在培育的松树菌根苗,这些菌根苗将用于松露的人工种植(摄影/葛蔼)。
邛崃山以西的大、小金川流域,包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马尔康市、金川县、小金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和邛崃山以东的理县、黑水县是嘉绒藏人分布的中心地带;雅安市宝兴县、阿坝州汶川县西部以及甘孜州道孚县等地,也有嘉绒藏人零星聚居。
横断山区东北部的高山深峡,隐藏着嘉绒藏人的生存“密码”
融水为主、雨水为辅类
热量成了把控河川径流量的关键
这类河流主要位于内流区和我国的高原山地,径流量主要来自于冰雪融水,因此山地热量的差异成了影响径流量的一大因素。总体来说,越往东,这类河流的汛期到来得越早,内蒙古东北部以及黑龙江的部分河流以春汛为主,伊犁附近河流以夏汛为主,洪水来势平缓,洪峰不高。这一类河流可以细分成9种。
关于洪水的几个话题
印度河上游河谷岩刻分布示意图 资料来源/Karl Jettmar
印度河上游佛教岩刻敦煌壁画的“原型”?
在自然界中,真菌是一类生物量巨大的生物,但它们过于微小,很难被观察。即便人们最熟悉的大型真菌,也只有在繁殖阶段才产生子实体,也就是蘑菇,大部分时间它以菌丝的形式存在地下。菌丝长什么样?其实生活中也能见到,你买的食用平菇放置几天,平菇上会长出白色的毛絮状物质,平菇不是变质了,“白毛”就是平菇的菌丝。在土壤中,菌根真菌的菌丝遇到植物,它们建立起菌根结构。也许最早菌根真菌侵染植物的根系,是想抱住植物这棵大树,建立寄生关系。而植物也不是好欺负的,最后在演化的长河中,两者形成菌根这种共生体,甚至在和一些植物的关系中,菌根真菌被反“寄生”。本图是草莓树的菌根菌丝网络,下图是草地上的蘑菇圈,它是真菌菌丝保存和生长的地方(摄影/二木)。
菌根 倒过来的地下森林“网络”
横断山区东北部的高山深峡,隐藏着嘉绒藏人的生存“密码”
王朗样地的中心海拔2850米,长700米,宽360米,面积25.2公顷,属于原始亚高山暗针叶林,以岷江冷杉、紫果云杉、方枝柏为乔木层优势种。
王朗 以大熊猫之名
丹巴县的一户嘉绒藏人家庭在春节前忙着制作腊肉与香肠。摄影/谢罡
横断山区东北部的高山深峡,隐藏着嘉绒藏人的生存“密码”
摄影 / 谢罡
雨水补给类
雨洪式河流,降水是河流水量的主要来源,也是引发洪水的原因
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区域基本都是这一类河流,它的北界与秦岭—淮河一线大致重合,也就是说与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1月份0℃等温线基本重合,即雨洪式河流大多数位于我国的湿润区。这样的河流汛期集中在雨季,由于雨水一般集中在一个季度以内,洪水流量也比较大,洪峰较高。易发洪水的时间随着各地雨季的时间而变化,大致规律为,越往南、越往东,雨季越早,汛期越早,由于汛期前后的差异,可以将这类河流再细分为10种。
关于洪水的几个话题
图为2018年1月31日拍摄的月全食影像合成图,此时月亮为暗红色,因此又被称为“血月食”,这是因为地球大气层散射和折射过去的红紫光造成的。摄影/李鹏
拍摄地点:北京 拍摄时间:2018年1月31日 8:00—11:00PM
山影地影 只有极少数人在欣赏它们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菌根可以促进植物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等物理性状,菌根真菌也因此被誉为“生物肥料”。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菌根的分布更为广泛,大部分农作物可以和真菌形成菌根。菌根可以帮助农作物适应盐渍化土壤,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和产量。有菌根的土豆产量远高于无菌根的土豆(绘图/出离)。
菌根 倒过来的地下森林“网络”
高山牧场的花海中隐藏着名贵的中草药,是当地嘉绒藏人重要的收入来源
金川县曾达乡大沟牧场海拔4000米,因海拔较高,这片高原花海被人们称为云顶花海。蓝天白云之下,宛若世外桃源。花丛中隐藏着不少中药材,如虫草、贝母和羌活,采药材是当地人的重要副业之一。每年7月是采挖野生菌的季节,当地人三五相约,上山采挖,松茸、羊肚菌等名贵野生菌为人们带来可观的收益。摄影/代永清
横断山区东北部的高山深峡,隐藏着嘉绒藏人的生存“密码”
摄影 / 代永清
图展示的是形成月全食的5个不同阶段:初亏(月亮刚接触地球本影)、食既(月亮全部进入地球本影)、食甚(月亮中心和地影中心相距最近)、生光(月亮从地球本影冒出的刹那)、复圆(月亮完全脱离地球本影)。
山影地影 只有极少数人在欣赏它们
犍陀罗地区曾是中国僧人西行求法巡礼的中心
古代犍陀罗位于亚欧大陆的心脏地带,具有世界主义色彩的犍陀罗佛教艺术从这里诞生,对周边地区影响深远,并形成了大犍陀罗文化圈。犍陀罗国以西是兴都库什山脉,东北是喀喇昆仑山脉,南边是以白沙瓦为中心的平原。在公元4-5世纪时,犍陀罗成为中土僧人西行求法巡礼的中心,而印度河佛教岩刻正体现了犍陀罗佛教艺术的深远影响。图是日本学者桑山正进根据《大唐西域记》等古代典籍绘制出的古代僧侣抵达犍陀罗地区的求法路线。公元4-5世纪的中土僧侣从西域进入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后,经过亚辛、吉尔吉特、达丽罗河谷、斯瓦特等地,最终抵达犍陀罗的核心区白沙瓦及塔克西拉一带。图是犍陀罗核心区以及大犍陀文化圈示意图 资料来源/Richard Salomon
印度河上游佛教岩刻敦煌壁画的“原型”?
比起水患频繁的河谷,半山的台地雨量充沛,更适宜人居
在横断山东北部的高山峡谷中,海拔2500—3000米的半山地带往往更适合农耕。相比于河谷,这里不易受到洪水侵扰,且温度适宜,降水充沛。嘉绒藏人聚居区往往建在半山地带,历史悠久的老建筑也多见于此。图中的丹巴县巴底邛山土司官寨周边田地错落有致,植被郁郁葱葱,官寨的四合院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已有数百年历史。摄影/杨建
横断山区东北部的高山深峡,隐藏着嘉绒藏人的生存“密码”
摄影 / 杨建
“瓦尔泽亚”这个词来自于亚马孙流域,葡萄牙语的音译词,从科学意义上来讲,它指的就是亚马孙流域洪泛森林生态系统。亚马孙河的中下游地区,基本没有人工堤岸的限制,河流自由泛滥,每年“发洪水”的时间长达7个月,汛期与平均河面的落差甚至能超过10米。洪水每年如约而至,一来就是大半年,它与我们印象中的“洪灾”已经不是一个意义了,它成了一种常态,成了亚马孙流域中下游地区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其实除了亚马孙河外,如果不做人工干预,世界上汛期明显的“野生”河流都有可能孕育出它自己的“瓦尔泽亚”。如图所示,这是湄公河流域洞里萨湖的“瓦尔泽亚”。
摄影/Marc Dozier
关于洪水的几个话题
这个影子可分为本影和半影,从太阳一端发出的光线被地球遮挡形成一片阴影,从太阳另一端发出的光线被地球遮挡形成另一片阴影,这两片阴影重叠的区域就称为本影,未重叠的阴影区域则称为半影。一旦月球进入地球的影子之内,就会形成月食现象。
山影地影 只有极少数人在欣赏它们
波塔罗河在圭亚那境内穿行,它本身虽然已不属于亚马孙河流域,但它沿岸的雨林却依然是亚马孙雨林的一部分,而且由于受人类干扰较少,保存相对完整。
深入亚马孙 水与密林交织的秘境
沙尔宗镇的嘉绒藏人正在收割青稞,青稞是当地人餐桌上重要的主食。青稞与小麦同为禾本科植物,小麦在当地种植于河谷海拔较低的地方,而青稞种植于海拔较高的半山上。
横断山区东北部的高山深峡,隐藏着嘉绒藏人的生存“密码”
长江从三峡奔涌而出后,骤然进入了平缓低洼的盆地。从重庆到宜昌,长江干流的落差达到360米,而从宜昌到武汉,落差仅有13米。无论是长江北侧的江汉盆地,还是南侧的洞庭盆地,都属于构造沉降区,曾经是长江重要的洪水调蓄场所,也就是荆江河段洪泛区。由于江水到此流速放缓,淤积速率加快,江汉盆地逐渐淤积沼泽化,演变成了江汉平原。之后,元明清时期江北侧荆江大堤的修建,加速了长江向南侧洞庭盆地分流、淤积,使得洞庭盆地逐渐高于江汉盆地,长江荆江段和洞庭湖也变成了“地上悬河”、“地上悬湖”。洪泛区缩减了,一旦遇上降水异常的年份,就容易发生漫堤的问题。今年的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多地被洪水威胁。图片拍摄于江西省鄱阳县,7月9日晚,昌江漫顶溃坝,大片村庄被洪水淹没。摄影/刘占昆
天空中维纳斯带的粉色、地影的暗蓝色与地面大片的白色、植被的灰褐色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独特的画面
这是在内蒙古乌兰布统草原,日落时分,摄影师拍摄的与地平线呈一个夹角的条带状维纳斯带和地影共存的画面。此刻,天空中维纳斯带的粉色、地影的暗蓝色与地面大片的白色、植被的灰褐色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独特的画面。在日出或日落时分,伴随着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在与太阳相对的另一侧天空,同时升起和落下一道粉色的条带,这便是维纳斯带。它的名字源自古罗马美丽的女神维纳斯,也表达出这条色带的迷人魅力。维纳斯带是低角度阳光经过漫长的大气散射后,最终留下红紫光照亮大气所形成的。
拍摄地点:内蒙古乌兰布统草原 拍摄时间:2017年1月3日 5:00PM
山影地影 只有极少数人在欣赏它们
亚马孙的河水与雨林是密不可分的,对于这些原住民而言,“靠水吃水”也是他们重要的古老生存方式,亚马孙河中丰富的鱼类资源和其他水生动物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即便现代的船只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河中,这些人与河水的纽带依然牢固。
深入亚马孙 水与密林交织的秘境
生活在横断山区东北部的高海拔地带,有的嘉绒藏人家庭既农耕,也放牧
嘉绒地区的高山牧场在林线附近,比起在低海拔地区的大草原上放牧,在这里的高山草甸上放牧,轻松很多,牦牛大多是散养,只需偶尔从半山爬到高山上喂牦牛盐巴。生活在嘉绒地区的藏人,依然保持着半农半牧的生产生活方式,饮食比草原牧区的人更丰富——农耕带来种类多样的粮食、蔬菜、水果,放牧提供充足的牛羊肉。摄影/代永清
横断山区东北部的高山深峡,隐藏着嘉绒藏人的生存“密码”
摄影 / 代永清
每年的6月上旬,随着副高逐渐移动到台湾海峡附近,雨带也向北推进,江淮地区正式进入了长达1个月的梅雨季节。长江多洪水的原因与江淮梅雨带息息相关,此时的降水量一般小于华南雨带,但是它的分布范围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几乎重合,因此降水集中在了长江流域。根据学者统计,一般的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从武汉到上海,几乎同时入梅,时间长达24天。如果梅雨期延长,或者上游的雨期提前,上下游雨季重叠,就容易形成全流域的大洪水。今年就是这样的特殊年份,图片拍摄于2020年7月12日,由于中下游地区持续强降水,再加上上游来水的影响,长江九江段的水位直逼1998年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仅差0.22米。摄影/沈俊峰
作为“伞护物种”,大熊猫也同时庇护了它所在的生境
秋季,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低海拔的针阔混交林一片五彩缤纷。因保护大熊猫而被列入保护区范围内的地带,基本上也是国内森林特有物种的分布中心所在,有超过70%的国内森林特有哺乳类、70%的森林特有鸟类和31%的森林特有两栖类,都与大熊猫生活在同一片山水。这也意味着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同时,也保护了很多我国特有的物种。摄影/李俊杰
地影是地球本身投射在大气层上的影子。换句话说,黑夜就是地球的影子。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地影,是因为阳光投射的地球影子,和我们看到的地平线有一个小小的夹角。而我们能看到的地影,其实只是出现在地平线上方的部分地影。
地影形成原理示意图 制图/章佳杰
山影地影 只有极少数人在欣赏它们
左:在地面上,植物可以分泌一些化学物质,当旁边的植物“闻”到这种化学物质,就接收到了对方的信息,这是它们之间交流的化学语言。在地面下,菌根菌丝网络也是植物交流的通道,而且这种交流方式更加频繁。植物间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分享病虫害信息,华南农业大学的曾任森团队曾在番茄中验证了这一现象。
右:建立菌根菌丝网络的番茄,可以彼此间传递病虫害来袭的信息,番茄就会合成一些酶类物质来提高抗病、抗虫害的能力。因而有菌根的番茄更不容易受到病虫害侵袭,果实的产量更高。除了分享信息,国外的研究团队还发现,某一科的植物可以通过菌根菌丝网络识别同科的植物,高大的母树通过这个网络将自身的养分输送给小树苗。绘图/出离
菌根 倒过来的地下森林“网络”
图为丹巴县巴旺乡大金川河岸的梯田上作物有序地生长。村落与梯田的选址,体现了嘉绒藏人适应高山峡谷区的生存智慧。
横断山区东北部的高山深峡,隐藏着嘉绒藏人的生存“密码”
2020年6月7日,广西阳朔遭到了洪水的威胁。喀斯特地区的洪水与其他地区不同,碳酸盐岩中存在大量的裂隙和孔隙,使得喀斯特地区对于洪水有较好的调蓄能力,降水先汇聚到洼地、漏斗等地表汇水单元,然后渗入地下,再由地下流域汇集到地表径流,因此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洪峰流量,但是洪水退水的时间也会延长。
摄影/熊有发
孙英刚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东亚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绘图/肖琼
印度河上游佛教岩刻敦煌壁画的“原型”?
与大熊猫“争食”:来自放牧的威胁
王朗自然保护区内很多地方的缺苞箭竹因被牲畜大量啃食而寸叶不生(本图),而它们也是大熊猫最钟爱的食物之一。当地社区家畜的放牧对保护区造成的干扰日渐加剧(下图)。
王朗 以大熊猫之名
从空中俯瞰阿克赛钦,新藏公路贯穿其中
阿克赛钦是维吾尔语“白石滩”的意思,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虽然周边的山脉高耸险峻,但其内部却地势平缓。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从新彊进入西藏的重要通道。在1953年3月到1957年10月,沿着传统习惯通道,从新疆叶城到西藏阿里的新藏公路完成了修筑。摄影/向文军
从班公错到阿克赛钦 中印西段边界的隐秘之地
摄影 / 向文军
暗蓝色带状的地影,往往与有着美丽渐变色的维纳斯带相依相伴
在凌晨或黄昏,当我们乘坐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往往可以看到“地球的影子”——暗蓝色带状的地影。此时,太阳在地平线以下不远处,由于地球是球体,在太阳照射的地球另一侧已经没入了阴影,这个巨大的影子就是地影,它的边缘在大气层中投下一道清晰的边界。由于空气的折射和散射,地影的边缘往往带有玫瑰色或橙红色,呈现出一种从粉红到深蓝色的美丽渐变,这个渐变的色带,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维纳斯带。摄影/章佳杰
拍摄地点:北京—雅典航班上 拍摄时间:2018年10月6日 7:40AM
山影地影 只有极少数人在欣赏它们
摄影 / 章佳杰
外生菌根真菌主要是高等大型真菌,绝大多数美味的野生菌,或者价格昂贵的野生菌都是外生菌根真菌。在市场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250多种,比如松茸、松露、牛肝菌、红菇、乳菇等等。拥有外生菌根的植物基本上都是森林的木本植物,如栎树、松柏、苏铁等等。这些菌丝与植物共生,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时,会孕育出繁殖结构——子实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蘑菇,外生菌根真菌很难在脱离植物的前提下产生子实体。
菌根 倒过来的地下森林“网络”
虽然是环境严苛的荒漠地带,依然展露着非同一般的壮美
中印西段边界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青藏高原以自然环境严苛而著称,而中印西段边界条件则更加恶劣。从自然地带的角度来看,这一地区小部分属于阿里山地荒漠区,大部分都属于昆仑高山高原高寒荒漠区(见地图)。但这里依然有着非同一般的壮美,蓝天白云、皑皑雪峰之下,绿色的草甸斑驳地覆盖在古铜色的大地和山体上,既雄浑又斑斓。
从班公错到阿克赛钦 中印西段边界的隐秘之地
图为河谷之上,层层的梯田与藏式民居“铺洒”在山坡,这些梯田里,种植着小麦、玉米、芫根等作物,构成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摄影/谢罡
横断山区东北部的高山深峡,隐藏着嘉绒藏人的生存“密码”
摄影 / 谢罡
德国—巴基斯坦联合考古队的当地普什图族向导站在齐拉斯2号遗址的某块巨石上,石头在阳光下呈现出黝黑的光泽,他背对着的是湍急的印度河,河水呈现出混凝土般的灰白色。巨石上布满了混杂的岩刻图案,其中有早期佛教中的佛塔象征符号,也有马匹、战士的形象,部分内容表现了人类狩猎、战斗的场景。
印度河上游佛教岩刻敦煌壁画的“原型”?
图是齐拉斯2号遗址处的一处岩刻,左上角是在齐拉斯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贵霜王朝时期皇家铭文。左边是印度神诃梨帝母(俗称鬼子母)经过佛陀教诲后放弃杀生的故事,左侧的佉卢文铭文确认了这一故事题材。右侧有一群身着斯基泰游牧民族(也称为塞人)服饰的士兵、马匹和猎犬,这些士兵下马虔诚地走向右上方的覆钵式佛塔,这一图像属于早期佛教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塞人南下迁徙占领犍陀罗的同时,也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印度河上游佛教岩刻敦煌壁画的“原型”?
一部活色生香的历史剧在印度河畔的岩刻中上演
印度河岩刻的历史内涵极其丰富,既有宗教故事,也有游牧民族狩猎、战争的场景,就像是一部刻在岩石上活色生香的历史剧。图为塔尔班3号遗址处的佛教岩刻,在一棵菩提树下,佛陀正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佛陀手持佛钵正在接受四天王的供养。右侧还有半跪着的供养人像,其形象可能来自东方。而上方是一座装饰极为精美的佛塔,最底层塔基绘有十字形柱式图案,顶部飘动着经幡和风铃。整体图像表现了犍陀罗晚期的造像艺术风格。
印度河上游佛教岩刻敦煌壁画的“原型”?
吼猴发出的洪亮叫声足以穿透密林,要一睹其真容则需要运气;
深入亚马孙 水与密林交织的秘境
一部王朗志,半部中国自然保护史
初冬的王朗自然保护区,雪线开始向低海拔地区逼近。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王朗不仅有成功的保护案例和经验,也面临着如何解决放牧等棘手问题,它见证了我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会和我国的其他保护区一样面临着更多的全新难题和挑战,相信多年来在这里积累的经验,对未来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摄影/李俊杰
作者一行的亚马孙“第一潜”选在了内格罗河。作为“黑水河”,内格罗河的水下能见度相当有限,与海洋中不可同日而语。目所能及的只有被漫涨的河水淹没的树木、藤蔓那模糊的影子。抬头望去,雨林稀少的阳光在黑水的作用下呈现血红色,为水下世界平添几分压抑和恐惧。尽管如此,在每年的洪水季,亚马孙河豚等水生哺乳动物以及大量的鱼类会趁着涨水进入雨林深处觅食。作为亚马孙河的明星物种,身体呈粉红色的亚马孙河豚“出镜率”很高,但在幽暗压抑的水下,它们却给人一种另类的神秘感。
深入亚马孙 水与密林交织的秘境
如今野生大熊猫只分布在我国的四川、陕西以及甘肃部分山区的崇山峻岭之中,从北至南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六大山脉。其中,岷山山脉的野生大熊猫数量最多,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的结果,共有797只大熊猫分布在这片区域,占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的43%。而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则位于岷山山脉大熊猫保护网络的关键枢纽(供图/李晟)。
王朗 以大熊猫之名
王朗 重要的大熊猫栖息地及迁移廊道
王朗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区域不仅是重要的大熊猫栖息地,同时也是连接岷山山脉其他大熊猫种群的关键枢纽。借助保护区间适宜大熊猫迁徙的天然廊道,分散在与其相接壤地带的野生大熊猫,能够实现不同种群间的双向活动迁移和基因交流。供图/李晟
王朗 以大熊猫之名
早在2003年,北京大学就率先在王朗启动了全国第一个基于红外相机的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由于高山深谷的地形特点,红外相机技术是特别适合王朗这种地带的调查技术(摄影/王放)。
此外,王朗自然保护区还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利用采集野生大熊猫粪便(供图/王放)DNA进行重点区域数量调查的工作。
王朗 以大熊猫之名
王朗 以大熊猫之名
摄影 / Sonny Bass
这为野外调研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尤其是在冬季和初春的时候,遇上风雪天气(摄影/王景楠)更是难上加难。
跋涉深谷之间,苦寻大熊猫踪迹
由于高山峡谷的地形和野生大熊猫的活动规律,在王朗保护区通过目击观测和研究野生大熊猫很不现实(供图/李彬彬)
王朗 以大熊猫之名
王朗 重要的大熊猫栖息地及迁移廊道
王朗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区域不仅是重要的大熊猫栖息地,同时也是连接岷山山脉其他大熊猫种群的关键枢纽。借助保护区间适宜大熊猫迁徙的天然廊道,分散在与其相接壤地带的野生大熊猫,能够实现不同种群间的双向活动迁移和基因交流。供图/李晟
王朗 以大熊猫之名
所以,北京大学的李晟研究员(摄影/王意飏)从2003年开始就在保护区内跋山涉水安放了大量的红外相机(下图 摄影/Sonny Bass),用于开展监测和科学研究。
王朗 以大熊猫之名
横断山区东北部的高山深峡,隐藏着嘉绒藏人的生存“密码”
在长白山天池,摄影师意外拍摄到了维纳斯带、地影、山影与月亮同框的精彩画面
2000年1月1日,为拍摄长白山天池的新世纪第一缕阳光,摄影师于云天冒着严寒,早早地守候在高山之巅。幸运的是,上天非常眷顾,当天天气晴朗,空气透明度也很高。当太阳刚刚冒出地平线,将第一缕阳光投射到天池周边的雪山上时,月亮仍然高高地挂在天空。于云天用6×17胶片相机,上下连续拍了多张画面,再经过后期扫描拼接,完成了这张极为珍贵的作品——他当时完全没有意识到,他竟然将维纳斯带、地影、山影与月亮同时摄入到了一张画面里。摄影/于云天
拍摄地点:吉林长白山天池 拍摄时间:2000年1月1日 6:56AM
山影地影 只有极少数人在欣赏它们
摄影 / 于云天
与此同时,另一位摄影师在青海湖附近也拍摄到了一个类似的反云隙光画面(摄影/戴建峰)。这些画面很容易让人误以为,维纳斯带和地影所在的这一侧天空之下,竟然隐藏了一个太阳。事实上,这也是一种与山影形成类似的透视原理造成的:太阳产生的一束束平行云隙光,越过上述图片拍摄者的头顶,一直延伸到前方的无穷远处,从拍摄者的视角看,这些光束好像在远处汇聚于一点。
拍摄地点:青海湖(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 拍摄时间:2016年8月6日 4:52AM
山影地影 只有极少数人在欣赏它们
摄影 / 戴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