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染
水、手、木里的春水美色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12期 作者: 顾力 

标签: 文化遗产   古代生活   文化符号   

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而今我们已习惯了“神奇”的化学染剂,我们在化学合成的千万色里,失明了太久。小篆的“染”字,由“水、手、木”构成,那是一种心也天然、材也天然、功亦天然的自然之染。正是这份天然,成就了让人珍赏不禁的,春水美色。
水乡氤氲,养育了最巧手的儿女,户户植桑、家家放蚕的传统,才能成就最华美的织物。人们许已遗忘,传统织物绚丽多彩的自然染色,其美与真、情与意,绝非机器所能仿制。图为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周城镇传统扎染的红布。摄影/袁蓉荪

十多年前,远居太原的舅爷爷回到江苏乡下的老家,要修葺已经倾颓的祖居。祖居前后四进,第一进是临街的店面,最后一进是临河的大院子,院子是我童年的百草园。拆旧的时候,我看着雕花的架子床被拆散,带木盒的锡壶和屋上的瓦兽被大舅收回了家,从第三进正屋的屋顶一直垂下来的线香被丢到河边。而让我惊奇的,是和线香一起被丢掉的一件青灰色的丝裳。它颜色旧暗,丝裳与袜子连为一体,在积累的灰尘里,显得那么让人厌恶。我惊异之余,翻弄了几下,旋即跑开了。

那个年代,残存的农业文明的外壳正在最后剥落,大量的新房从旧宅旧址上节节升起,我们正飞速地和过去告别。对于我,那也是我与江南告别、迈步他乡、拼搏前程的时代,我对我家族的传统与故事,亦弃之如旧衣。

责任编辑 / 张婷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