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现实主义”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09期 作者: 郭婷 

标签: 文化遗产   文化符号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张文新师从马克西莫夫学习苏联现实主义油画技法,此后,他始终坚持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我们登门拜访时,他正在画室为新近完成的作品润色加工。不久前轰动全国的“前体操冠军街头卖艺”事件,促使他把创作的视角投向了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在他看来,艺术应该反映现实,在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家有更多的自由去履行自己的责任。

对我而言,关于“大跃进”、“文革”、政治宣传画的点滴印象,大多来源于父辈闲谈时的只言片语。在做这期专题时,面对一摞摞“红光亮”、“高大全”式的宣传画,我很疑惑,这能代表上世纪中期中国的美术水平吗?那些亲手创作宣传画的画家,又是否认同自己的作品呢?在北京盛夏的一个午后,我们拜访了83岁的油画家张文新先生。

“那个年代,专业画家也要参与创作宣传画,否则就没有表现的空间。”张先生说。在他的画室里,我见到了宣传画《送瘟神,开炮!》的原稿。当年在北京人民美术工作室,张文新时常接到画宣传画的任务。从接受约稿到交付印刷,往往只有两三天的工夫。这幅宣传画就是他在196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轰逐“瘟神”艾森豪威尔时,应人民美术出版社之约,花一整夜时间赶制完成的。令我惊讶的是,在这幅作品里,我几乎看不到那种模式化的简单堆砌,反而从几笔勾勒中,读到了他在人物表情刻画上的良苦用心。

责任编辑 / 郭婷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