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官场的“五子登科”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08期 作者: 张程 

标签: 读史笔记   历史拾遗   

“五子登科”这个成语出自《宋史·窦仪传》: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描述一种梦想成真的状态。后来,不同时代的人用它来指代理想的事物,颇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比如旧官僚时期的“五子登科”:说话卖关子,开会摆架子,玩乐有点子,做事没法子,每天混日子;二十一世纪最新版:妻子、孩子、房子、票子、车子;而在晚清官场,则是:赌子、门子、公子、份子、顶子。

图为内蒙古锡林郭勒市多伦县出土的元代“五子登科”画像石。“五子登科”典故出自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先后登科及第的事情,后来《三字经》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该成语逐渐演化为各种“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大家族望子成龙的愿望。但这绝非易事,好比山东省,历史上记载,三四代的“累代甲科”并不少见,但“五子登科”却只有一例,那就是邹平县人李廷桂的五个儿子,在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到嘉庆十六年(1811年)的25年的时间里,先后考中举人和进士,留下一段佳话。摄影/刘朔

赌子

清朝中期后,卖官鬻爵盛行,当官的人越来越多。僧多粥少,官员得到实职越来越不容易。多数官员只能“候补”,等有实缺后再竞争上岗。江苏巡抚丁日昌于同治年间承认:“即如江苏一省言之,道员可由外补之缺,不过二、三员;府、州、县、 同、 通可由外补之缺,亦不过十余员,而候补道约有六、七十人,候补同、通、州、县约有一千余人。夫以千余人补数十员之缺,固已遥遥无期,即循资格而求署事,亦非十数年不能得一年。”很多人从候补到实任遥遥无期,生活无着,只好靠借贷过日子。于是,“赌子”行业应运而生了。

责任编辑 / 薛立若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