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饰:礼制与情感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08期 作者: 李芽 艾米 

标签:

在众多的饰品中,惟有耳饰,是始于痛楚,而后回报你以美丽。“穿耳非礼”、“毁身不孝”的传统观念之下,中国人因何爱上耳饰?它又是怎样从德行的象征、情的信物,变身成为礼教的枷锁?戴与不戴,为何而戴,耳饰在中国,几度演绎出大起大落的兴衰历史。
金铃之礼
一簪一珥曾是古代女性最重要的饰品。这只摇曳生姿的北朝金铃耳坠,将这耳畔的美丽演绎到极致的同时,也约束着佩戴者的行止。耳饰除了为美色添彩之外,其实还有着更复杂的境界。

乾隆六十年(1795年),寓居古海州(今属江苏省连云港市)的李汝珍开始撰写一部认同和关注女性,又具有辛辣讽刺风格的小说——《镜花缘》。此时正值中国鸦片战争的前夕,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悄然萌发,他站在居住的板浦盐场之畔,目睹船只扬帆海外,想象迥然不同于天朝的仪礼,于是李汝珍在《镜花缘》的创作想法便来了个“花样全翻”。

何谓花样全翻?比如在女儿国里,女主外,男主内,女子穿衣戴帽、铿锵行事,而男子则着衣裙、擦脂粉、穿耳缠足。

责任编辑 / 刘睿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