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的中文课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7年第05期 作者: 袁灿兴 

标签: 文化遗产   历史拾遗   古代生活   

浮海而来的西方传教士,怀着光耀上帝的梦想,刚下船,就迎头撞上“中文”这只拦路虎。没有老师,缺乏教材,音调古怪,字形繁难……为了获得进入中华帝国的“敲门砖”,他们学起中文来,可真够拼的!

1552年12月,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广东台山市西南方海中的上川岛上,耶稣会传教士圣方济各·沙勿略(St.Francois Xavier)在凛冽的寒风中,挣扎着抬起头望向中国大陆,带着壮志未酬的不甘,遗憾辞世。

在中西交通史上,利玛窦不是第一位来华的传教士,却在中国留下深刻的印迹,甚至可以说,他是历史上学贯中西的第一人。图为一张利玛窦的坐像。他身着官服,正在阅读中华经典。利玛窦没能实现让中国人皈依上帝的目的,却在中西文明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圣方济各·沙勿略,是耶稣会派往东方的第一批传教士之一。他带着荣耀上帝的任务,不远万里、远渡重洋,希望敲开大明帝国紧闭的大门。沙勿略曾有过美好的幻想。他认为,只要组织一个奔赴中国的使团,觐见皇帝,就能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大明传教。计划失败后,他便退居葡萄牙商人和中国居民走私贸易的据点——上川岛,思量新的进入中国的方法。他找到了船,准备了向导,却染上疟疾,猝然离世。上川岛上,留下一方小小的墓园,一幢洁白的教堂。

责任编辑 / 杜聪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